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

扎根教育一线 用心用情育人

贵州省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首场报告开讲

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顾亚

方维

周忠发

杨永忠

罗意

朱启平

范钢丽

陈美荣

谢成吉

    本报讯(记者  徐颖 邱凌峰)6月16日,省教育厅机关会议室座无虚席,全省优秀教师代表“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暨“讲述我的育人故事”活动首场报告(省教育厅机关站)在此举行。本次活动由贵州省教育厅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承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军出席并讲话。

    来自省内不同教育领域的9位优秀教师代表——顾亚、方维、周忠发、杨永忠、罗意、朱启平、范钢丽、陈美荣、谢成吉,用最平实的语言,分享了他们几十年扎根教育一线、用心育人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平凡却闪着光,传递着教育家精神的力量,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教师顾亚说,他用摇滚乐为大山里的孩子敲开世界之窗,组建十多支乐队,带领孩子们从山村走向北京、湖南、天津等全国舞台,举办演唱会,登上央视网络春晚,让世界看见山里娃的才华与活力。

    “大家常问,职教的孩子将来是干啥的?”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方维老师笑着列举,“商场里管电梯安全的、修车厂里给车‘看病’的、直播间里帮老乡卖货的……都是社会需要的‘螺丝钉’啊! 我们当职教老师的,其实也是‘螺丝钉’,扎根在课堂、车间、实训室里,用真心陪着学生成长。职教好不好?就看师生是不是一条心,咱把‘工匠’的活儿教好,把‘育人’的本分尽到。”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喀斯特研究院) 院长周忠发表示,作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人,深受黄大年精神感召。他带领团队将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从手绘记录到遥感监测,再到空天地一体化智能治理,科研手段升级推动喀斯特山区从“靠林取薪”向“倚绿致富”转变,让“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诠释科研报国。

    从教38年的毕节市民族中学教师杨永忠感言,我们成不了教育家,但追求“教育家的精、气、神”是育人的底色。教师的根本在于课堂,要“站得住、站得稳、站得好、站出精彩”,这份对讲台的执着,正是名师成长的基石。

    黔东南州三穗县第三中学教师罗意相信,美能唤醒心,爱能照亮路。她用尤克里里的音弦与学生耐心对话,践行“启智润心”的教育本质和“乐教爱生”的教师职责。“我就想当个引路人,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音乐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奏响他们自己的青春之歌。”

    毕节市第一中学教师朱启平回忆,“在北师大读书时,常走‘晨曦路’。毕业后,我就想,这条路能不能通到咱贵州山里的娃娃脚下?”毕业后的朱启平回到家乡,设立了“晨曦微光”助学项目,将希望之路延伸至贵州山乡。截至目前,已累计帮助70余名家乡学子点燃求学梦想。

    来自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范钢丽,在无声世界里坚守28载,用熟练的手语架起沟通桥梁。她的青春奉献,成就了聋童“听见”世界的梦想。“看着他们一点点‘听’懂这个世界,能用‘手’说话,就是我最大的欣慰。”自2006年起,范钢丽承担贵州省与挪威合作的“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项目”,探索“扬长避短”的手语教学,这条探索之路一走就是19年。“家长们那份沉甸甸的信任,推着我往前走。”

    黔西南州普安县龙溪石砚小学教师陈美荣,在罐子窑镇的深山一待就是11年,脚步踏遍了300多个学生家。她认为“光在教室教不行,得走进他们家里,看看他们难在哪。”她想办法给学校建了图书室,帮近百个困难家庭的孩子找到资助。“最难忘是带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看西湖,他们兴奋地喊:‘老师,山外面真有天堂啊!’那一刻,我觉着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贵州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谢成吉深情追忆导师、93岁高龄仍坚守一线的贵州首位本土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克俭先生。初次见面的平和朴素令他震撼,导师的背影成为他前行的灯塔。如今,他深感三尺讲台虽小,却“关乎国家脊梁与民族未来”,教师的选择关乎学生价值观塑造,责任重大,初心不改。

    宣讲团老师们这些实在又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现场听众。教育工作者岑梓尼分享感受:“听了老师们的故事,我更明白了,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要点燃孩子心里的希望。教育是个‘慢活儿’,得有那份守着、等着花开的耐心。”她表示,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人,要以这些榜样为标杆,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永远保持那份对教育的热爱。

    这些扎根一线的优秀教师们,用各自朴实的经历,生动展现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心怀大爱、以文化人”的情怀。首场报告结束后,宣讲团的19名成员将分成3组,在全省9个市州以及贵安大学城、清镇职教城,进行为期一周的巡回宣讲,把这份教育家精神的火种,播撒到贵州教育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