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6日 星期五

写作营

2025年06月06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杨凯 整理

    在非遗花甜粑制作过程中,老师傅将少年发僵的手指摆成莲花状,经过轻压、折叠,感受着面团在掌心逐渐变得柔韧丝滑;春山换绿,鸡鸣晨晓,“春官”说唱艺人走街串户,边走边唱,派送春贴;戴着狰狞面具的舞者,踏着鼓点腾空跃起,傩戏面具下的眼神诉说土家传说;元宵节炸龙,这个习俗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每年元宵节这天,人们都要用鞭炮炸龙,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本期少年派·写作营,铜仁的少年们,用文字记录下这些散落在村寨里的文化瑰宝,行走在字里行间,每一个人都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遇,每一个地方都上演着文脉赓续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尖上的非遗密码

    思南县第三中学 袁羽墨

    当第一缕晨雾漫过乌江两岸,思南古城的青石板上已浮动着若有若无的糯米香。循着这缕沁人心脾的甜香,我们推开非遗工坊的木格花窗,氤氲雾气中,时光仿佛倒流千年——这里是传承的起点,更是文明密码的密钥所在。

    “做花甜粑,要讲究耐心,慢慢揉搓,这是人与米的静心对话。”案前,老师傅的手掌正托起一团莹白如玉的糯米团,细细给我们讲制作花甜粑的过程。我迫不及待地学着将掌心覆上温润的米团,却在发力时犯了难:或是劲道不均,或是翻折不匀。老师傅笑着将我发僵的手指摆成莲花状,告诉我要像抚摸初春的柳芽一样柔和。果然,当力道化作指尖的轻语,轻压、折叠,感受着面团在掌心逐渐变得柔韧丝滑,舒展成柔滑的绸缎,叩响出清越的韵脚。

    雕花木槌入手微凉,却在掌纹间烙下灼热的期待。我屏息凝神,照着老师傅示范的“蜻蜓点水”式下槌,可木槌总像贪玩的蝴蝶,在米团上歪斜出稚拙的轨迹。看准纹路脉络,顺着米的脾气走。老师傅将我的手背轻轻一托,木槌忽然通了灵性,在素绢般的米面上勾勒出藤蔓的婉转。当竹刀剖开米团的刹那,藏在雪白肌理中的牡丹竟层层绽放,鲜活、逼真。

    拐过飘着糯米香的木门,扎染坊的靛蓝染缸正蒸腾着草木的气息。素白棉布在同学们手中化作翻飞的蝶。有人折出规整的方胜纹,有人盘起灵动的祥云结。我索性闭眼将布料揉作一团,任橡圈在褶皱间跳跃成星子。浸入染缸时,深蓝的涟漪漫过布帛,像乌江的夜潮漫过月光下的卵石滩。

    拆解橡圈的刹那,所有呼吸都凝滞了。我的布帛上,靛蓝与月白交织出写意的水墨:这边是烟雨中的吊脚楼,那边是雾里横斜的梅枝。老师说这是“天工偶得”,我却觉得定是700年前的染娘,借我的手绘就了时光的信笺。

    暮色浸染乌江时,我们捧着花甜粑与扎染布走过斑驳城墙。晚风撩起布角流淌的蓝,裹挟着糯米甜香在巷陌间游走。回望工坊檐角摇曳的灯笼,忽然懂得非遗并非橱窗里的标本——当少年的指尖触到时光的纹路,那些沉睡的密码便化作掌心的温度,在血脉中苏醒、绵延。

    指导教师:李晓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满阡城

    石阡县普通高中乡村振兴班高二 (1) 班 雷啟燕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晓雾犹浓,林荫蔽日,又是一年春。村里头此起彼伏的说春声,唤醒自然万物,我望啊,春意蕴然,风光无限好。

    忆儿时春,三两个孩童,天一亮,便聚在一起,连着长木凳,探着头,寻着扮“春官”的说唱艺人。大人们开门迎接,说春声渐起渐近,我同好些伙伴站起身来。身着蓝服的春官,嘴里唱着喜庆吉祥的 《开财门》:“唐朝差我送春人,特来贵府开财门。”当说春人踏入堂屋,将春牛往堂桌上一放,脚踏碎步来回走动,边走边唱,派送春贴。我见父亲接下春贴,又在神龛前焚香烧纸,布置春牛,大人说这便是接受祝福。父亲将一些钱米赠予春官,春官便继续唱着词,离开去往下一家。

    春山换绿,鸡鸣晨晓,说春声回荡村寨,说春人走家串户。又是一年春来到,春官告知春天的来临,昭示新年农事即将开始,劝农行耕。悠久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赓续发展。

    长大后,再放假回乡,春似乎少了点春味,缺少了些声音。传承说春这门技艺的人越发少了,青年壮力,背井离乡,讨取生计,农田撂荒。

    流水汤汤,又是一年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和弘扬传承民俗活动,村寨又恢复了生机。说春非遗传承人通过数字化赋能,自媒体宣传,越来越多人了解到说春这一民俗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代化数字技术赋予说春一个新的春天。

    腊月过,春声起,清雾散,又是一年春。我静静品着,慢慢感受着无限春光,民俗古韵,悠悠发展,传统与创新共绘非遗,春满阡城!

    指导教师:黄淑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墨染山河韵,童心护遗风

    思南县香坝初级中学八 (2) 班 刘佳源

    在武陵山脉蜿蜒的褶皱里,铜仁,这座被群山环抱的明珠之城,沉淀着29个民族共同编织的千年文脉。吊脚楼飞檐上的铜铃摇响苗家古歌,傩戏面具下的眼神诉说土家传说,风雨桥的廊柱上还刻着侗族大歌的余韵。这些散落在村寨里的文化珍宝,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热爱的种子。

    初次与傩戏相遇,是在松桃苗寨的春日祭典上。戴着狰狞面具的舞者,踏着鼓点腾空跃起,银饰在阳光下迸溅出细碎的光芒。他们忽而模仿虎啸山林,忽而化作白鹤凌云,用夸张的肢体语言讲述着远古的神话。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先民与自然对话的脉搏。角落里白发苍苍的老艺人专注地敲着铜锣,皱纹里盛满对傩戏的深情。他说:“傩戏是祖辈传下来的根,根若断了,我们就成了无家的孩子。”这句话像一颗石子,在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回到学校后,我开始主动探寻家乡文化的更多奥秘。在图书馆泛黄的典籍里,我读到了“四十八寨歌节”青年男女对歌定情的浪漫;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剪纸,剪刀开合间,一幅幅“喜鹊登梅”“龙凤呈祥”的图案跃然纸上,每一道纹路都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走访碧江花灯戏班时,旦角灵动的水袖拂过我的脸颊,仿佛带来了百年前戏台上下的欢腾。这些文化瑰宝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有温度、有生命的存在。

    然而,随着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许多传统民俗正面临消逝的危机。年轻人离开村寨去城市追逐梦想,古老的手艺无人继承;钢筋水泥的建筑逐渐取代了木质的吊脚楼,那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建筑慢慢坍塌;电子音乐的喧嚣淹没了田间地头的山歌,文化传承的链条出现了断裂。这让我深感忧虑,若我们这一代人不行动起来,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或许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渐渐消失。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我们可以用短视频记录傩戏艺人的表演,让更多人领略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将剪纸图案设计成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把花灯戏的曲调融入流行音乐,让古老的旋律焕发新的生机。就像家乡的锦江,在奔涌向前的同时,也不忘承载两岸的故事。我们也要在拥抱现代文明的同时,守护好传统文化的根脉。

    当笔尖划过纸面,我仿佛看见未来的铜仁,古老的傩戏在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惊艳世界,剪纸艺术成为时尚界的灵感源泉,风雨桥边的侗族大歌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而这一切美好愿景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个青少年以笔为剑,以纸为盾,用热爱与智慧守护家乡的文化瑰宝。让我们以青春之名,续写传统文化的华章,让文化自信的光芒照亮铜仁的每一寸土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指导教师:何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绣在武陵褶皱里的文明长卷

    思南县香坝初级中学八 (2) 班 何佳仙

    拨开铜仁晨雾,宛如展开一幅流动的民族文化长卷。29个民族在武陵山脉的褶皱里共生共荣,将傩戏的神秘、苗绣的斑斓、侗族大歌的悠远,一针一线绣进这片土地的肌理。作为生长于此的少年,我触摸过文化的温度,也听见了传承的呼唤。

    记得那个细雨绵绵的周末,我跟随奶奶走进万山朱砂古镇。巷道深处,老银匠的小锤叮当,将熔银敲打成凤凰展翅的模样;染坊里,靛蓝的布帛在竹竿间随风轻舞,氤氲着草木的清香。最难忘的是老匠人王阿公的傩戏面具作坊,斑驳的木桌上,他用刻刀细细雕琢“开山猛将”的怒目,木屑纷飞间,仿佛看见远古先民在祭祀中与神灵对话的庄严。“这些面具是活的。”王阿公布满老茧的手抚过面具,“戴上它,就能听见祖先的心跳。”

    但这样的场景正在淡去。去年回到老家,发现村里的风雨桥已无人修缮,廊柱上的彩绘褪色剥落;会唱傩堂戏的老人只剩下两三位,年轻人更热衷于刷短视频。我曾问邻家姐姐为什么不学习苗绣,她叹着气说:“绣片卖不上价钱,不如去城里打工。”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传统文化就像风雨中的灯笼,若无人添油守护,终将熄灭。

    然而,总有人在坚守中寻找新的光。在中南门古城,我惊喜地发现非遗工坊里,年轻设计师将苗绣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让传统图腾走上时装周;在抖音直播间,傩戏传承人戴着夸张的面具表演说唱,吸引百万网友围观;学校的社团课上,我们用3D打印技术复原古老的仡佬族竹编纹样,让传统工艺焕发科技光彩。这些创新的尝试,如同将传统的种子播撒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作为铜仁少年,我们的肩头担着特殊的使命。我们可以做文化的“翻译家”,用直播镜头带世界看见锦江号子的雄浑;做创意的“摆渡人”,将土家摆手舞改编成课间操;做传承的“守灯人”,在寒暑假走进村寨,记录老艺人的口述历史。就像家乡的锦江,既保留着渔舟唱晚的诗意,又奔涌着时代的浪花。

    站在文昌阁的飞檐下眺望,暮色中的铜仁古城与现代高楼交相辉映。我相信,当我们以青春作笔、以热爱为墨,定能在新时代的宣纸上,续写铜仁民族文化的璀璨篇章,让文化自信的火炬,照亮每一个少年的追梦之路。

    指导教师:何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元宵节

    德江县第二小学六 (3) 班 杨莀逸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在我的家乡德江,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都会举行一年中最盛大、热闹的民俗活动——炸龙。这一独特的活动,如刀刻般深深刻在我的记忆里,给予我无尽的温暖与欢乐。

    传说在唐代,家乡久旱无雨,土家先民们用竹编草扎成龙形,向苍天祈雨却未能如愿。气愤之下,他们用火炮轰炸草龙,随后喜得降雨。从此,便有了通过炸龙驱邪避秽、祈福纳吉的习俗。

    当夕阳隐退,夜幕悄然降临,刺激的炸龙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此时,街道早已是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大人、孩子兴奋地握紧手中的火炮,一幅热闹欢腾的景象已然呈现。

    “龙来了!”一声呼喊,众人齐刷刷望向前方。一群喝足了酒的舞龙者,头戴安全帽,身着短裤,袒胸露臂,在随行队伍的灯笼火把照耀下,敲锣打鼓,高举着一条条气势磅礴的巨龙穿行而来。刹那间,人们迅速点燃竹竿上的爆竹和竹筒里的嘘花,纷纷向舞龙者们围拢过去,密集的轰炸与猛烈的喷灼接踵而至,场面犹如瀑布飞流,春雷滚动。“噼哩啪啦”的爆竹声响震耳欲聋,街道上烟雾弥漫。几个调皮的小孩子扛着“加特林”,满脸兴奋地对着龙群扫射。人群中,有的忙着用手机记录这精彩瞬间,有的兴奋地凑近去感受热烈氛围,还有的站在高处观望,不时拍手叫好,整个街道洋溢着热闹、喜庆、红红火火的气息。

    不知过了多久,活动渐渐接近尾声,元宵节的热闹也如同潮水般慢慢退去。这场炸龙活动,不仅是家乡风俗特色和春节浓郁年味的生动展现,更是当地人民团结勇敢、坚强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家乡元宵节的炸龙活动,是一场盛大的民俗狂欢。它以传统的方式,温暖着每一位游子的心,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铭记根脉,将这份浓浓的乡情代代传承。

    指导教师:吴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乡的炸龙节

    德江县第六小学六 (5) 班 邓语涵

    “元宵佳节炸龙欢,火光四溅映天红。”我的家乡铜仁市德江县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民俗活动——元宵节炸龙。听村里的老人说,这个习俗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了。每年元宵节这天,人们都要用鞭炮炸龙,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家家户户平平安安。

    记得去年元宵节,爸爸特意带我去德江看炸龙。街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咚咚的锣鼓声震得我耳朵嗡嗡响。突然,几条金光闪闪的龙灯从人群中钻了出来。舞龙的叔叔们光着膀子,戴着安全帽,在鞭炮和烟花的“轰炸”中灵活地穿梭。龙灯被炸得“皮开肉绽”,可叔叔们反而舞得更起劲了。爸爸告诉我:“龙灯炸得越破,来年庄稼就会有好收成。”看着火龙在烟雾中翻腾,就像真龙在腾云驾雾,要把好运带给每个人似的。

    现在炸龙也用上高科技啦,天上飞着无人机在直播,爸爸说这样全世界都能看到我们德江的炸龙了。虽然形式变了,但炸龙祈求平安的心愿一直没变。每次看到舞龙的人勇敢地穿梭在鞭炮中,我都特别感动,他们是在为大家祈福呢!

    我希望以后炸龙能吸引更多游客来铜仁玩,让他们也感受我们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我还想设计一些炸龙的小玩具,比如小玩偶和钥匙扣,让外地游客把这份祝福带回家。

    炸龙节不仅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更是一条会发光的红绳子,一头拴着老一辈人的智慧,一头牵着我们的未来。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个传统,让这条“火龙”永远为家乡带来平安和幸福!

    指导教师:何金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炸龙声里的烟火

    德江县第二小学四 (6) 班 何俊松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华大地广袤无垠,每一方水土都孕育着独特的民俗风情。我的家乡德江,这座藏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的小城,同样有着令人魂牵梦绕的年俗画卷。而其中最让我热血沸腾,心心念念的,当属春节期间那一场惊心动魄又热闹非凡的炸龙盛会。

    德江炸龙是一场震撼人心的狂欢。除夕的那天,大家都会提前把房屋打扫干净,挂上红灯笼,贴上对联。在外面工作的家人们都会陆陆续续回到家,大家其乐融融享受着难得团聚的快乐。

    在正月十五那天,才算得上最精彩的。那天正是德江一年一度的传说——“炸龙”。炸龙的队伍一个个威风凛凛,龙头装饰着各种色彩,其中红色和黄色最为喜庆。龙嘴里长满了尖尖的牙齿,大嘴一张一合的,凶猛里带着一丝霸气。龙身上则是由竹子编织而成的,又长又宽,在人群间穿梭的样子真是威风。

    几十条龙依次从街道穿过,人们光着膀子,举着竹竿。观众们把龙聚集的地方围成一圈,人在“龙”身里上蹿下跳,一串串的爆竹顺着摆放,爆竹在“龙”群中爆炸,顿时几团浓烟在人群中散开。啪、啪、啪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时不时还冒出人们的评论和欢笑声。舞着“龙”的人们似乎感觉不到一点儿痛一样,反而越来越兴奋,大声的喊着助威,在爆竹残余的地面上尽情穿梭,观众人群无论是老人小孩都笑着鼓掌,这便是德江人民的豪迈热情。

    持续了一整个下午,年味渐渐在烟雾中远去,人群渐渐散开,“龙”也被炸得不成样子,只留下一片爆竹残余,像红地毯般铺在地面。硝烟虽随风而散,狂欢虽暂告段落,可对明年的期盼却愈发滚烫,待爆竹再起时,一定要与这热烈的年味重逢。

    指导教师:张丽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家哭嫁

    德江县第二小学六 (3) 班 刘妍

    “哭着嫁,笑着耍”,在德江这片如诗如画、风情万种充满风情的土地上,土家族世代聚居,土家哭嫁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这里独特且迷人的风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土家族人常讲:“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哭嫁并非只是单纯宣泄悲伤,更多的是对亲情的眷恋和对新生活的期待。据说,哭嫁起源于古代女子对无法自主决定婚姻的不满,随着时间推移,演变成了表达感恩与祝福的独特习俗。在土家族的观念里,新娘哭得越投入,越能体现她的孝顺与贤德。

    哭嫁一般在婚礼前3天开启。新娘把亲友们邀到闺房,以歌当哭,彻夜倾诉。男方送来聘礼时,“过礼哭”开始。新娘和姐妹们的哭声伴着鞭炮声响起,那带着哭腔的歌声,满是对家的眷恋,声声扣人心弦。迎亲队伍一来,“娶亲哭”就到了。新娘母亲紧握着女儿的手,眼眶泛红,哽咽叮嘱,姐妹们你一言我一语,回忆儿时一起玩耍的欢乐时光。那哭声中偶尔夹杂的笑容,是对往昔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复杂情绪。最隆重的要数新娘上轿前的“发亲哭”。新娘缓缓跪拜在父母面前,泪水夺眶而出,哭唱着感恩的话语,叔伯婶娘依次被“点名”哭诉,每个人都满是不舍,纷纷送上红包,给予祝福。此时的哭声,在山谷间回荡,任谁听了都会动容。

    如今,很多年轻人觉得哭嫁“老套”,不过,村寨里的老人们始终坚持:“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不能丢!”于是,哭嫁在保留真情的基础上简化了。去年表姐出嫁,只哭了一晚,但她那一句“妈,我会常回来看您”让在场的人感动落泪。

    德江土家族的哭嫁,是泪与笑的交融,是告别与新生的交织。它不只是婚礼的仪式,更是连接代代土家人情感的纽带。要是有机会来德江,你一定要听听那动人的哭声,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

    指导教师:温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舞灯记

    思南县旷继勋小学五 (4) 班 吕昕忆

    在乌江畔的青山绿水间,生长着一朵永不凋零的艺术之花——思南花灯戏。每当夜幕降临,那些缀着彩穗的竹编灯笼就会在吊脚楼前亮起,像一串串坠入人间的星子,照亮了土家儿女千百年的文化记忆。

    今年4月,当万老师说要带我们排演土家花灯戏参加艺术节时,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花灯戏? 不就是老古董嘛!”张小胖把课本卷成喇叭状怪叫。我偷偷望向窗外,正巧看见彭阿婆背着竹篓经过,篾条编的“双龙戏珠”灯笼在她背上轻轻摇晃,在阳光下流转着琥珀色的光。

    排练首日,舞蹈室里弥漫着生疏的尴尬。我们的扇子像受惊的蝴蝶,总在错误的方向扑棱。忽然门帘一挑,彭阿婆挎着竹篮笑盈盈走进来:“妹崽崽们,歇口气吃糍粑喽!”她布满老茧的手捏着糯米团子,却能把彩扇转出满室流霞。望着阿婆随鼓点轻摆的百褶裙,我忽然想起爷爷说过,她年轻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花灯娘子”。

    真正的考验从扎马步开始。万老师握着竹篾条在队伍间巡视,我们举着“双凤朝阳”造型的灯笼,汗水顺着下巴滴在衣襟上。最调皮的杨子航总偷懒,害得我们重来了七遍。那天傍晚,他红着眼睛把摔裂的“鲤鱼跃龙门”灯笼藏在背后,原来他熬夜修补时被竹篾划了满手伤口。

    汇演那日,我们额间的朱砂比朝霞还艳。候场时,彭阿婆悄悄往我们每人荷包里塞了块老姜糖:“莫慌,跟着鼓点走,就像小时候学步。”当土锣与牛角号响起,花灯次第绽放,我们踏着“薅草锣鼓”的节奏,在“太阳出来啰儿,早白那个云彩哟”的歌声里,忽然读懂了灯笼上每一道竹篾的纹路——那是祖辈把手掌的温度编进时光的密码。

    如今每当我路过小巷,总能看见彭阿婆教小娃娃扎灯笼。她总说:“莫看这竹篾软,七十二道工序才能成器。”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古老的歌谣正在续写新的诗行。那些在排练厅里滴落的汗珠,此刻都化作了灯笼里跳动的烛火,照亮着土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之路。

    指导教师:王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进剪纸天地,读懂那一抹红

    思南县邵家桥初级中学九 (1) 班 邓思亚

    朱纸折叠,叠法大有乾坤;刀尖裁剪,剪出万里山河;文化传承,承起心中一抹红。

    我与剪纸相遇在那个炎热的午后……

    那是个令人难忘的午后,我与好朋友来到剪纸体验馆。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堆积成山的红纸和占据了整面墙的剪纸作品,浓烈的纸香裹挟着上百年文化的积淀扑鼻而来,我心中大为震撼,暗暗想:天呐! 这些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真的是人的双手剪出来的吗? 那得费多长时间啊?

    回过神来,一位精通剪纸艺术的老人已经开始为我们讲解,岁月的沧桑悄悄地爬上了她的脸庞,却敌不过眼中热爱的光芒。“剪纸艺术的历史非常久远,算得上是一门古老的手艺了……现在,我们这些传承人一心想把它发扬光大……”娓娓细语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艺人正在聚精会神的剪纸……

    我认真听着,随后右手执剪刀,左手握好折好的纸,立刻开始剪。不料“啪”的一声,我把纸剪断了,我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心也裂成了两半,垂头丧气地趴在桌子上。突然,背后一个温柔的声音徐徐传入我的耳中,“小姑娘,这是怎么啦? 哎哟,不就是剪坏了吗? 别放弃,奶奶教你剪,这些连接处一定不能剪断,转折处要剪到位,奶奶知道你想做好,但是剪这个不能心急,得慢慢来。”听了奶奶的鼓励,我的心里如沐春风,重拾了勇气继续深入拜访剪纸天地。

    我握紧剪刀,小心翼翼地再一次剪起红纸,谨慎地对待每个连接处,对于那些细小又变化多的边角,我把头往前凑了凑放松右手,这样才能使下刀时更柔和、更完美地剪出 有弧度的线条。渐渐地,我悟出 了剪纸中的道理:一是要静;二是要慢,摒除杂念,我把注意力集中在这张纸上,即使头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也不曾停手,尽情地在剪纸世界里遨游。

    看向窗外,已是黄昏,夕阳西下,层林尽染。我满怀激动地展开了剪纸,一幅孩童嬉戏图映入眼帘。啊! 多美啊! 虽然它只是一幅恢宏的作品中的一个元素,但它如夕阳的余晖一般,在我心中闪耀。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走进剪纸天地,不仅拾得一颗欢喜心,更能静心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指导教师:李干红

版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