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贵大博士团队登上《人民日报》

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李经纬在调查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

    5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贵大博士团队帮农民种菜文章。

    清明节后,贵州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黄仓社区的大棚里,新一季萝卜等待采收。

    “这可不是普通萝卜,是博士种的试验萝卜。”种植大户江先赶来凑热闹,瞪大眼睛上前围观,“大棚被分成很多格子,听说有的顶格施肥,有的依次减量,收的萝卜还得分类打包,化验分析,找准化肥跟产量、效益的平衡点。”

    因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寡等自然条件,威宁县的高山冷凉蔬菜小有名气,但一度缺乏科技支撑,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后劲不足。

    时间回到6年前。30岁的李经纬博士毕业后入职贵州大学,加入农学院教授张万萍组建的博士团队,为蔬菜产业补齐科技短板。入职当月,李经纬就直奔威宁。

    当时正赶上县农业农村局调研,来到一片甘蓝种植基地,李经纬定睛一看,许多甘蓝裂开一个大口子,她直接发问,“这是谁把菜给撕开了?”话音刚落,现场笑声一片。

    “坏了! 闹笑话了!”湿润的泥土,浑浊的泥塘,李经纬反应过来,威宁县近期干旱少雨,突降暴雨,甘蓝吸水速度过快,细胞组织一时无法承受,定会自然开裂,“书本上学过,结果还没用上,吃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亏。”此后3个月,李经纬默默学习,把先进生产力带到田间地头。

    “博士团队共有10人,全是年轻人,能吃苦,讲奉献,大家志趣相投。”张万萍说,根据威宁县的蔬菜品种,成员分别成立小分队,闫见敏攻“山药”,李伟攻“生姜”,易维洁攻“芋头”,李经纬攻“花菜”,并负责病虫害防控,在优化品种、服务产业过程中,力争成为某个蔬菜单品或者某个环节的佼佼者。

    品种选定,测土配方,育苗定植……研究攻关的同时,李经纬组织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以及农业技术员培训,讲解蔬菜种植的每一个环节,引导他们科学种植,与现代农业接轨。

    仅在威宁县,博士团队陆续推广甘蓝、白菜、洋葱、红菜薹等10多个新品种,如今科技服务还覆盖贵阳、黔南、遵义等地。“产量和品质双提高,农民增收的空间又多了,用技术种蔬菜,就是不一样!”望着标准化的蔬菜基地,威宁县凌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军感慨。

    有一次,威宁县的一家蔬菜基地里,萝卜突然叶片萎蔫,根部肿大,似乎染上了病,李经纬初步断定为十字花科根肿病。

    “这种病传染性强,容易绝收,必须与时间赛跑,赶紧拿样品回学校做生理活性等一系列实验,确定属于哪个生理小种。”李经纬说,尽管确定为毒性最强的那种,好在及时使用专用制剂,挽回了一定损失。

    推广制剂防控的同时,李经纬还在当地选了几个蔬菜基地,持续开展抗病品种试验,从源头上提高蔬菜的抗病性,“推出的新品种特别受欢迎,研究成果也顺利发表。”

    凭借博士团队的努力,种植户们逐渐使用生物菌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注意改善土壤结构,尤其是尾菜处理,农户慢慢学会用来发酵生产有机肥,成本低、污染少、肥效好。

    既要种好,也要管好。李经纬正在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包括免疫诱抗技术、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控等,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广袤农村,潜力无限,是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李经纬憧憬着。

    来源:人民日报、贵州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