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型学校,到全县瞩目的乡村教育典范
安龙小堡营小学的三年蜕变之路
![]() |
将教室搬到户外。 |
![]() |
将非遗传承融入课堂。 |
本报记者 潘国虎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笃山镇王院村,有一所名为小堡营的小学。这所始建于1992年的乡村学校,如同深山中的一株幼苗,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滋养下,绽放出令人瞩目的光彩。
从最初只有4个教学班、4名在编教师的微型学校,到如今成为全县瞩目的“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的乡村教育典范,小堡营小学用了三年时光。三年间,学校以自然为课堂、以阅读为纽带、以教师为引擎,探索出一条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教育变奏曲。
1打开乡村教育的生态密码
喀斯特地貌的奇峰怪石、攀岩公园的层峦叠翠,曾是小堡营孩子们眼中习以为常的风景。如何让这片土地的自然禀赋转化为教育资源?
“我们借助贵州省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东风,与县项目管理团队、结对帮扶校反复研讨,最终确立了以‘自然教育’为突破口的建设方案,将乡土资源转化为课程创新的沃土。”安龙县笃山镇小堡营小学校长徐清介绍道。在项目支持下,学校不仅完成了教学楼翻新、运动场改造等硬件升级,更将自然教育理念融入每个角落。
“同学们看,这片树叶的边缘像不像小锯子?”在校园后的山坡上,老师正带着学生开展“树叶的秘密”探究课。这堂将教室搬到户外的自然课,正是小堡营小学特色课程的生动缩影。
春天观察植物生长,夏天包粽子学非遗,秋天用树叶扎染,冬天给石头绘彩衣。依托周边喀斯特地貌和布依族村寨资源,学校围绕四季时序开发出“自然课堂”主题课程体系,将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融入山水之间。在“春天的秘密”主题活动中,孩子们用黏土捏出植物生长模型,用拓染技术记录叶片纹理,原本抽象的生物学知识在指尖变得鲜活;夏天的“端午飘香”课程里,学生从采集艾草到制作龙舟模型,既传承文化记忆,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三年来,学生累计创作自然主题作品480件。
自然课堂的跨界融合更激发了教学创新。数学课上,教师带领学生测量岩石周长、计算梯田面积,将知识融入地貌考察;语文写作则从“石头变形记”的创作开始,孩子们为亲手绘制的石头编写童话,想象力在具象与抽象间自由跳跃。“以前觉得学习是书本里的任务,现在发现知识就在身边。”参加完自然课堂活动,二年级学生纷纷感悟道,也印证了自然教育“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2点亮乡村孩子的精神灯塔
面对91名学生中超八成留守未成年人的现实,小堡营小学将阅读作为填补家庭教育缺位、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抓手。
在校园东南角,一座名为“梦想园”的长廊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小堡营小学专门为学生打造的阅读天地——原木色书架上陈列着精选的绘本、科普读物,柔软的靠垫和绿植营造出温馨氛围;每周五的绘本创作工坊创意飞扬,从“听故事”到“演故事”的进阶中,阅读成为撬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支点。
“早期阅读是打开儿童心智的钥匙。”徐清表示,为此,学校以构建起“环境浸润—活动激活—家校联动”的三维阅读生态。改造后的“梦想园”阅览室藏书量达500册,人均阅读资源较项目前增长5倍;国旗下讲故事、绘本角色扮演等活动让阅读从静态吸收转向动态表达。此外,阅读逐渐从校园走向家庭,通过书香家庭评选,家长自主购置儿童读物参与亲子共读,留守未成年人在视频连线中为父母朗读的画面,成为家校共育的温暖注脚。
项目实施前,该校学生人均年阅读量不足3本,如今已提升至12本;学生普通话使用率持续提升。更令人欣喜的是,孩子们开始自发创作“自然日记”,用稚嫩的笔触记录对生命的观察。徐清感慨,阅读不仅打开了知识之窗,更让这些大山的孩子拥有了对话世界的底气。
3锻造乡村教育发展的硬核引擎
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面对4名在编教师、6名支教教师的师资结构,小堡营小学以“跨校研修+实践反思”的组合拳,激活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动能,同时,学校还与县域内6所项目校共建学科研修共同体,形成问题共研—资源共享—成果共创的协作机制。教师欧阳楠楠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通过研修共同体成长,代表黔西南州参加贵州省“道德与法治优质课”“数学优质课”评比,获二等奖和一等奖。
小班化改革结硕果。从全县教学质量监测第27名到稳居前三,小堡营小学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针对学生人数少的特点,学校探索出“三环五步”教学模式:课前导学单激发兴趣,课中小组合作探究,课后实践任务延伸;实施“双师制”,支教教师与本土教师结对备课,将研学旅行、非遗传承等内容融入课堂。
“现在上课像探险!”二年级学生纷纷兴奋地说。在课堂上,教师带着孩子们到村寨数台阶、量树围;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布依族“款约”文化等。这种教学方式,让曾经害羞内向的留守未成年人变得自信大方,在学校演讲比赛中斩获佳绩。
项目实施以来,该校老师们共撰写了4个案例;在全县的项目建设会上进行4次交流发言;5位老师以观摩课、示范课方式展示教学成果;教师胡瑜《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成功结题;学校先后获评“州先进集体”和“镇先进集体”,可谓硕果累累。
小校大为,这些数据背后,是乡村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变。
三年耕耘,小堡营小学从育人环境焕新到教学质量飞跃,从学生素养提升到教师专业成长,实现了从“麻雀学校”到“特色名校”的蜕变。
但徐清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是要打造盆景,而是要探索可复制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路径。”站在新的起点,学校正着手将自然教育经验辐射到周边学校,共享课程资源,让更多民族地区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教育振兴的故事,正在喀斯特群山间续写新的篇章。小堡营小学正借着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东风,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当更多这样的教育火种在乡村点燃,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必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