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精医”育英才 “铸魂”践初心

黔南医专积极探索实践医学特色思政育人新路径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2024级医学生庄严宣誓,传承“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使命。

邀请中国工程院董尔丹院士开展“世界实验动物日”纪念活动。

秦素霞教授正在示范急救演练操作。

师生合唱 《我和我的祖国》,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任芯谊 杨变

    “同学! 快来人帮忙! 这里有人晕倒了!”在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急救实训教室内,一场紧张的心搏骤停急救演练正在进行。

    护理系教授秦素霞迅速行动,一边熟练地按压“患者”胸腔,一边向围观同学讲解心肺复苏要点。这堂由师生共同设计的“黄金四分钟”急救课,不仅传授了专业急救技能,更将“生命至上”的医者信念深植学生心中。

    作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卫生健康高职学校建设联盟理事单位和贵州省“双高”校,黔南医专近年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精医”文化为要,以“铸魂”工程为核,通过顶层设计、教学创新、协同育人、品牌建设“四轮驱动”,积极探索实践医学特色思政育人新路径。

    1顶层架构细雕琢: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加强示范带头,驱动育人引擎。学校党委把思政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学习活动,持续强化理论武装与思想淬炼,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为思政育人的生动实践。成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将思政工作全面融入学校高质量发展全局。年均专题研究思政工作2次以上。

    强化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统筹党建、社团、科研等育人资源,强化党群部门“大思政”工作引领效能,组建急救协会、百草社、岐黄阁、青春健康同伴社、卫生公益社团等32个特色社团,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中心,全面汇聚育人力量。与地方卫健部门、社区、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形成“校内+校外”双轮驱动模式。建立“校领导—教师—辅导员—学生”四级联动机制,实现思政教育纵向贯通,全员参与。

    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育人实效。出台 《全面推进“大思政”建设工作方案》《“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 等文件,明确“三全育人”路径。实施《“大思政”建设日常监督检查办法》,将思政成效纳入部门考核。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题研究、教学改革和品牌建设,推动思政工作从“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

    2教学创新树标杆:思政引领与医学特色深度融合

    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夯实育人根基。打造“思政教育+医学人文+专业教育”三位一体课程模式,建设思政名师工作室,积极开发医学特色思政精品课程。专业课教师发挥“智育+德育”双重职能,深度融入“生命教育”“医者仁心”理念,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中医“熟地计划”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省级验收,学校获省级第三批劳动教育示范校,喜获2024年贵州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校党委书记王乾宇获评全省政研会工作优秀个人。

    多元创新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新活力。校领导兼任班级“第一辅导员”,带头讲授思政课26次,校长贺莉芳主讲的 《探索医学之美 厚植爱国情怀》 荣获全省教育系统“开学第一课”大比武二等奖。创新举办“艺术+思政、讲课+传唱、爱国+激情”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艺汇演,以经典共唱、接力传唱、歌舞齐欢与“开学第一课”“民族大联欢”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实现师生共学、共赏、共享思政教育的新实践新体验。持续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目前已开课10期,实名注册99547人,总访问量1.65亿人次。

    以赛促教科研赋能,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教学比武提能,教师团队在贵州省思政课教学大比武、党性教育教学技能大赛、青教赛等赛事中分获一、二、三等奖,1人荣获省级“思政新秀”。国际赛事突破,指导学生斩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医药卫生赛道、“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银奖、铜奖3项。科研反哺教学,思政课题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形成“课题研究—教学应用—成果转化”的良好闭环。

    3协同育人显实效:构建“三全育人”生态圈

    辅导员驻点机制,精准服务学生成长需求。打造600㎡“石榴籽一站式学生社区”,提供学业辅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等60余项服务,实现“思政+服务”零距离。辅导员常驻宿舍,线上线下与学生谈心,年均谈心谈话覆盖率达100%,解决学生实际问题300余件。心理健康教师24小时值守,全年干预心理危机案例109起,测评覆盖率达99%。

    实践育人品牌化,充分彰显社会服务担当。实施急救科普“七进”项目,开展培训30余场,覆盖群众超2万人。建立驻村帮扶成果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健康志愿服务,助力乡村医疗2000人次。依托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创新打造医学院校特色校园军旅文化,将战地救护演练融入军训,国防教育成效显著,学校获2024年全省高校征兵工作量化考评“优秀”等次,1人获“黔征之星”先进个人。

    校企社协同,积极拓展特色育人平台。校企共建基地,学校与医院、药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129个,推动“实习+思政”双轨培养。志愿服务常态化,以“红旗引领”“红星闪耀”“红继木”等党建品牌为载体,依托学校医疗资源优势,组建123支实践团队奔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开展急救知识科普、中医义诊等志愿服务,惠及群众数万人。

    4品牌建设铸医魂:“精医”文化赋能思政育人

    深耕“精医”文化内涵。紧扣“医术要精、医德要高、医心要红、体魄要强”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以“精医文化”为内核,积极探索医学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开展医学生宣誓、“5·12”护士节授帽、白大衣授予和致敬“无言良师”“杏林春暖”等医学人文活动,培塑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大医精神。建设党史长廊、精神长廊、国旗主题广场和民族广场、校史馆、中医药传统文化与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民族药和中药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营造“处处是课堂”的育人氛围。

    开拓“精医”品牌活动。打造“一系一特”专业文化,广泛开展护理技能、临床技能、药用植物知识技能、影像技能、检验技能、口腔修复技能大赛等系列赛事,整合红色文化、医学人文、少数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活动,年均吸引校内外参与者超7000人次。年均举办“精医”讲堂10场,邀请全国知名医学专家、优秀校友开展学术交流和成长经验分享,融入职业精神引导。探索“廉洁+医学”教育模式,培育清廉医者,获州纪委课题立项。

    发挥“精医”润心效能。依托全国急救学校载体,以学校为中心,带动辐射“七进”培训点,形成“1+N”急救技能和知识科普教育模式,群众认可度高、社会反响好、热度高。依托黔南州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实施“一社区三中心”工程,开展全州大中小学一体化心理健康摸排测评40余万人,“梳理原生家庭图谱”项目获省级立项。健康科普惠民生,录制急救科普视频点击量超10万,发放宣传手册2万余份。

    5成果丰硕展风采:思政育人的黔南医专答卷

    荣誉凝辉铸心魂。教师标杆涌现,学生全面成才,荣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以及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各级各类大赛国家级、省级奖项120余项。团队品牌升级,“1+N”急救技能与知识科普教育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心理协会获团中央重点扶持,荣获社会实践类表扬通报优秀实践单位2项、国家级师生团队4支、省级优秀实践团队15支、优秀实践个人21人。

    赞誉如乐颂新程。学校被授予全国第二批急救教育试点学校,获2024年度贵州省职业教育典型案例优秀学校、贵州省第八届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表彰。思政育人经验被写入黔南州相关工作汇报,有关做法被编入《贵州教育报》“特刊”发放到全省教育大会现场展示交流。学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育人转化及品牌建设相关经验成果相继被学习强国、中国青年网、中国网及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天眼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50余次,形成了“贵州思政好声音”传播效应。

    思政育人步不停。从“黄金四分钟”急救课堂到国际赛事领奖台,从乡村健康志愿服务到“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黔南医专以“精医铸魂”为笔,绘就了医学思政育人的秀美画卷。未来,学校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扎根基层、服务健康中国,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书写好新时代的“大思政”教育新篇章,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医学英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