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本科专业怎么选?
院长手把手带你看懂新专业
![]() |
如果说高考是青春的试炼,那么专业选择便是理想的第一次真正着陆。在即将到来的盛夏,万千高考生不但要以笔为刃,劈开未来的光,还要以心为舵,为自己的人生选定航道。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同步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以下简称“新目录”)。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增列29种新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快速响应。
在全国高校学科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的背景下,个人的专业选择,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浩瀚江海,既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也是对时代浪潮的呼应。如何才能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专业新蓝海”中找准航向?
1锚定国家核心战略需求
新专业,是国家战略的使命召唤,更是拥抱未来蓝海机遇的智慧之选。
——浩瀚深蓝,既是未知的秘境,也是探索的航程。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海洋研究范式。‘海洋系统科学’‘智慧海洋’和‘透明海洋’等新思路、新技术,正推动海洋科技发生革命性变革。当前,我国急需大量兼具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专业知识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玉柱介绍,该校面向海洋强国战略,紧扣学科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整合原有的“海洋科学”“海洋技术”专业,设立了“海洋科学与技术”新专业。
“新专业注重地球系统科学理念,强化科学与技术的融合统一,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海洋领域开发和应用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着力培养海洋科学与技术交叉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刘玉柱说。
——集成电路,被誉为“工业粮食”,是国家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未来科技发展中,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的地位日益凸显,集成电路是数据生成与处理的物理根基。2023年底,川渝两地携手启动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与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到2025年,集群的主导产业规模将突破2.2万亿元。重庆市人社局、四川省人社厅同期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显示,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属于极度紧缺人才。
“当前,无论从全国范围还是成渝地区来看,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的技术人才短缺都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重庆邮电大学先进制造工程学院院长禄盛表示,这一现状正是学校新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直接动因。
“新专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需求,培养擅长制造技术、精通制造工艺、掌握制造设备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及具备解决‘卡脖子’难题能力的领军人才。”禄盛说。
——距地面300米以下空域是低空经济的主要活动范围,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兴赛道之一。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发展低空经济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低空经济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 》 显示,随着低空飞行活动的日益增多,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低空技术与工程的基础支撑。低空技术涉及航空工程、无人机技术、交通管理等多个领域,各类人才需求量缺口巨大。”北京理工大学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负责人、该校宇航学院院长龙腾介绍,新专业设置面向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致力于培养相关领域拔尖创新领军人才。
2注重交叉融合+校企合作
新专业,是学科边界的创新突破,更是连接产业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桥梁。
在“双碳”大背景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绿色低碳工程师战略科技力量的紧迫需求,北京科技大学新设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该专业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毛新平介绍,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基础理论类、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流程工业类与专业应用类等五大类。
“新专业的学科平台和专业核心课程绝不是已有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打破学科间的壁垒、贯通多学科内容、融合多学科优势,围绕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新建了大量课程,编写了新教材及课件。”毛新平强调。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等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给国家带来新挑战的大背景下,重庆医科大学新设健康与医疗保障专业。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邱景富介绍,新专业以“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学校与医疗卫生单位、健康管理机构等共同开发了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业内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除了保持临床医学、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等传统特色基础课程,我们还紧跟社会、行业发展前沿,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卫生决策仿真实验’‘保障政策角色扮演磋商会’‘健康保险产品设计实训’等互动类课程。”邱景富说。
龙腾介绍,学校跨学院学科汇聚了优质的师资、平台等教育资源,支持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发展,并制定了详尽的规划:2024年至2027年,专业整体实力进入国内优势地位,服务低空经济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2027年至2030年,围绕低空技术前沿方向,打造一流课程和高水平规划教材,总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专业前列;2030年至2035年,围绕世界低空技术前沿问题,形成领先的专业理论和人才培养体系,进入世界一流行列。
“届时,本专业将持续为低空技术领域产业发展与变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龙腾说。
3在服务国家中成就自我
新专业,是未来职场的黄金赛道,更是成就个人价值的成长阶梯。
“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支撑国家战略的‘黄金赛道’,人才缺口巨大且持续扩大。”禄盛列举了一组数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2025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30万,而相关学科年毕业生仅3万余人,供需失衡显著。
“集成电路行业的薪资水平极具竞争力,远超传统高薪领域,就业率近100%。”在禄盛看来,选择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既是投身国家“卡脖子”技术攻坚的使命担当,又是把握高成长性职业机遇的明智之选。
毛新平分析,目前“双碳”专业相关人才分为三个维度——顶层设计层面、技术研发层面和碳经济管理运营层面,主要分布于政府和政策研究部门、试点履约企业、碳排放交易所、部分金融机构和科研院所等。
“随着‘双碳’目标对各行业影响的深入,在未来5—10年内,相关产业对‘双碳’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井喷状态。我们经过调研发现,冶金、材料和能源等多个行业要求控制碳排放的企业数量约8000家,对‘双碳’人才的需求在百万人量级,此后还会持续增长。”毛新平举例指出,中钢集团、五矿集团、宝武集团、湘钢集团和中国碳交易所等重点企业,每年在“双碳”技术研发、碳咨询、碳管理、碳评估和碳金融等领域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的需求超过3万人,这为碳中和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通过专业学习填补国家低空领域的人才缺口,在行业蓝海中开创个人事业的新天地;参与构建中国在低空经济的国际话语体系,完成从技术“跟跑者”到标准“引领者”的蜕变;在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等前沿领域成为开拓者,把握职业发展的黄金机遇……
“将青春梦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服务国家低空战略需求与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升级中,成就人生的价值。”在龙腾的脑海里,已经为学生的未来绘就了美好的蓝图。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