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3版:综合 -> 屈宏华:用陪伴点亮青春心灵

屈宏华:用陪伴点亮青春心灵

2025年05月13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开展主题培训。

家访。

    本报记者 郝梦 特约通讯员 何可武

    2024年8月,屈宏华怀揣教育情怀,从广州奔赴贵州黔南,开启了一段扎根西部、播撒希望的支教旅程。作为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团队的一员,他走进荔波高级中学,投入“组团式”支教工作,并担任荔波高级中学副校长。

    在西部教育一线,屈宏华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将关怀融入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他用陪伴点亮青春心灵,用智慧滋养教育土壤,将心理支教的力量化作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浸润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为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温度。

    子夜摆渡人:12355热线背后的“播光者”

    凌晨两点多的电脑前,键盘敲击声与纸页翻动声织成静谧的夜曲。电话铃突然划破寂静,他迅速按下接通键——这已是当晚8点接班以来第16次举起听筒。他尚未开口说热线话术,耳畔传来一个小女生压抑的抽泣,夹杂着温软鼻音:“我不想上学了,越来越觉得自己没用……”他将呼吸放得更轻,亲切地说:“别急,慢慢说,我会一直陪着你的……”在接下来的34分钟里,他听见考试失利的迷茫撞上父母在外打工又离异的创痛,又在对话中悄悄给女生种下那有韧性的、储备着足够能量的种子。

    台灯光晕中,屈老师的保温杯凝着薄雾。过去一个多月,他值守的12355青少年热线 (贵州台) 如候鸟迁徙:129通深夜来电中,63桩年轻的心事簌簌展开,57次深度对话里,青春期悬而未决的雨季被酿成破晓的朝霞;6个高危案例被他系上“红丝带”,转介时如同在悬崖边牵起隐形护栏。

    这位来自广州的心理支教教师,用专业将碎片星光织成银河。当晨曦漫过填满记录的值班表,他看着那些需要特殊关注的个案记录:“每个深夜守候,都在为贵州的春天攒芽。”从温言疏导到危机干预,从未署名的青春诗篇里,他始终是12355热线数字背后那个“播光者”。

    云端播种者:助力西部教师专业成长的“耕耘者”

    深耕县域教育生态建设。屈宏华老师以教育赋能者的姿态,在荔波支教的这段时间构建起立体化成长支持体系。累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培训15场,覆盖荔波、平塘、罗甸三地教师2352人次,通过《学生自我价值感培养策略与实践》 《班主任专业能力提升系列之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概述》 《让学生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维护》《内在动力是孩子成长的核心要素》等系列课程,将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熔铸成可触摸的教学智慧。针对县域教育痛点,为荔波县600余名班主任和心理专业教师量身打造《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措施》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策略》等实操课程,让危机干预预案化作教师手中的“心灵导航仪”。

    在光明日报社《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中,屈老师以“云端播种者”身份,与全国教育工作者共话《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1.3万云端观众里,既有千里之外的教育同仁,也有他扎根荔波的教师团队——当屏幕那端传来荔波高级中学教师“豁然开朗”的实时反馈,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便完成了从理念到行动的闭环。

    此外,他还带着贵州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普课件走进500多个家庭,将专业的心理学语言转化为家长听得懂的“成长晴雨表”。从“焦虑型教养”到“赋能型远程陪伴”,从“问题聚焦”到“资源发掘”,他用8个月时间在黔南大地上书写着家校协同育人的温暖注脚。

    心灵破壁者:唤醒青春潜能的“赋能人”

    在黔南教育的沃土上,屈老师以专业之力点燃学子们的成长之光。他不仅承担了高二年级10个班级的心理课,更开展多层次心理赋能行动:为荔波高级中学高一新生定制 《新起点高定位挖潜能》 专题讲座,以科学工具帮助学生锚定成长坐标;面向三都水族自治县高三学子设计 《挑战高考极限激情成就梦想》 团体辅导,通过压力转化训练激活备考潜能;开展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巡回宣讲,累计覆盖学生逾3000人。

    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屈老师的课堂犹如一把精巧的钥匙,精准打开学生成长的心理密码。他以“自我价值感建构”为核心支点,将抽象的心理发展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生命体验,通过“情境浸润-认知重构-行为激活”的三维赋能模型,帮助青少年打破自我设限的认知高墙。这种独特的心理教育范式,在《哪吒之魔童降世》 的深度解构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跟随屈老师剖析哪吒从“魔丸宿命”走向“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心路历程时,屏幕里的神话叙事与教室中的青春困惑产生了奇妙共振——那些关于自我认同的迷茫、对既定标签的反抗、对生命责任的觉醒,化作具象化的成长坐标,指引学生重新锚定自己的人生航向。

    屈老师擅用“微小事物触发认知改变”。当他在讲台上摆出盛满水的玻璃杯,邀请学生不断投入曲别针直至水面凸起而不溢时,这个看似简单的流体力学实验被赋予了深刻的心理隐喻。“每个曲别针就像我们不敢尝试的潜能”,有学生在活动后分享中说道:“原来所谓的‘极限’,不过是自我潜能认识不足而给自己画的牢笼”。这种将自身认知与心理唤醒相结合的教学智慧,使抽象的自信心培养转化为可量化的成长刻度:当第200枚曲别针打破水面张力时,某个内向孩子眼中同时迸发的,是突破自我设限的明亮光芒。

    正如他常说的那句教育箴言:“真正的心理成长,始于相信水杯永远能多容纳一枚曲别针的潜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成长季,这些被唤醒的心灵破壁者,正带着重新校准的自我认知,走向更辽阔的人生疆域。

    田野守护者:粤黔协同育人的“护苗人”

    从课堂到学校,从学校到社区,从课题研究到制度建构,屈老师思考着在黔南大地留下些什么,家长、教师、社区、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应有的作用与担当。

    他积极参加荔波县红船社区社工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心理专职教师沙龙,尽力指导学校专业心理教师的省课题 《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研究》 的数据分析与成果呈现。

    深耕教育科研沃土,屈宏华团队以“专业智库”角色助推本土化实践。针对民族地区特有的家校隔阂现象,致力于让学校、班级、宿舍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他正日夜撰稿的 《家访工作清单:孩子心理健康状况观察》《黔南州学校师生关系优化策略与沟通指南》 《基于危机识别目标的中学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指南》等,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手册,有效降低学生危机发生率,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他带领荔波、三都、平塘、惠水4县心理教师组建专项课题组,结合学校的心理普查、动态观察,发挥朋辈互助功能,尽早发现“3+1”个体,预防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申报粤黔专项课题《基于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目标的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模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研支撑。

    从珠江之畔到喀斯特山区,屈宏华老师正在用“科研之锄”和各类指南,在黔南大地开垦出心理育人的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