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复述的“魔法时刻”
——走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复述困境的教学叙事
冯文娟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更是一场不断从遗憾中汲取成长营养的修行。课堂上的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专业成长的契机。在教授 《卖火柴的小女孩》 时,我就遭遇了一次教学困境——学生复述的困境。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经典课文,情节感人,寓意深刻。我原本以为,只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他们就能轻松复述故事梗概。然而,课堂上学生的真实表现却让我措手不及。那天课堂的空气格外滞重,当第三个学生将“火柴熄灭”的情节放在了“擦亮火柴”之前时,我意识到这次学生的复述练习已经陷入了认知误区。
我发现有的学生复述时竟然情节顺序颠倒;有的学生遗漏了关键细节,故事支离破碎;有的学生面对追问一筹莫展,甚至连基本的情节都无法说清楚。学生像是迷失在安徒生笔下的寒冬街头,故事里的关键细节表达得云里雾里。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至少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存在遗漏关键情节的现象,更有部分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时出现时空倒置。在我看来,这不只是学生记忆的问题,更是学生不会进行故事结构表达的问题。那天的课堂气氛一度陷入尴尬,我的心情也从期待转为失落。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学生理解能力不足,还是我的教学方法存在缺陷?这次遭遇的教学困境让我明白,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的灌输上,而要帮助学生找到理解的“钥匙”。晚上我复盘白天的教学,反复推敲,我想寻找破解复述文本的钥匙。在反思中我意识到:问题并不在学生那里,而在于我没有及时为学生搭建起助力理解课文的支架。学生面对复杂的故事情节,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自然难以准确且完整地复述。
我在重读课文中试图提炼出核心脉络,逐渐明晰了故事的整体结构:小女孩“赤脚踩雪”对应生存困境,“四次幻想”映照需求层次,飞向天堂、路人的笑容与误解,以及对美好结局的想象构成了故事的结尾。于是“三无四想一飞一笑一美好”的记忆模型跃然纸上。“三无”,即无衣 (生理需求)、无食(生存需求)、无爱 (情感需求) 构成了故事基座;“四想”,即通过暖炉—烤鹅—圣诞树—奶奶这一情景链条,对应了小女孩点燃火柴时的四次幻想,体现了小女孩“一想暖、二想吃、三想玩、四想爱”的需求;“一飞”是小女孩和奶奶飞上了天;“一笑”是路人的观察;“一美好”是路人想象,尤其是“一飞”“一笑”构成了双重叙事视域,也形成了一种叙事的张力。
有人说,“真正的学习是思维可见的过程”。这个模型如同一张清晰的地图,可以帮助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我决定先让学生了解这个结构,再结合课文内容逐一讲解,帮助他们理解每一部分的细节和情感。
第二天的课堂自然变身为“故事实验室”。我首先让学生认识“三无四想一飞一笑一美好”的故事结构,并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他们的记忆。接着,我结合课文内容逐条讲解每一部分的情节和情感。学生在这一故事结构的引导下,逐渐厘清了故事的逻辑,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
几天后,我再次让学生复述课文。这一次,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当学生通过“三无四想一飞一笑一美好”模型复述情节时,原本混乱的思维突然获得叙事引力。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三无四想一飞一笑一美好”的顺序清晰复述故事,情节完整,情感饱满。借助这个框架,特别是关键词的概括,让绝大多数学生的复述情况大为改观,基本上能复述下来,甚至一些平时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借助这个框架有条理地讲出故事的梗概。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这种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复述的准确率上,更在于思维品质与审美能力的进阶。同时,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文本解构不是机械记忆,而是寻找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叙事逻辑,当学生掌握了文本叙事的整体结构,复述就会从记忆负担变为解释性输出。
如今,回望冬天里的那堂课,那些迷途的复述恰似未点燃的火柴。而当教师为每篇课文提炼出独特的叙事结构,就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手持火把的故事讲述者,在结构化思维的护航下驶向文本理解的温暖彼岸。
后来凡是故事类课文我都会借助这样的思路,学生受益很大。为了让学生进一步锻炼表达能力,我组织了一次班级内的讲故事比赛。学生热情高涨,比赛当天,许多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 《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仅复述了故事,还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没过多久,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园故事大赛,我班参赛者取得了优异成绩。值得欣慰的是,竟然有学生创造性延伸出“五感复述法”,将寒夜的温度、烤鹅的香气、火柴的光晕转化为多模态的记忆线索。那一刻,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这不仅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成果,也是我教学方法的一次蝶变。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就像一把钥匙,能够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这次教学的成功让我意识到,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这次经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找到理解的路径。
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反思都会促成一次蝶变。只要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教育的道路上就永远充满希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滕州市东郭镇中心小学)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