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8版:国内 -> 朱自清《荷塘月色》被检出高AI率?

朱自清《荷塘月色》被检出高AI率?

有大学生为论文喊冤,专家说……

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又是一年毕业季,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关于论文AI率“亮红灯”的帖子引发热议。

    有网友反映,毕业论文中原创内容经一些系统检测后,常被指出AI生成内容比例过高。

    据大河报消息,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刘慈欣《流浪地球》的片段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后,结果显示,这两篇经典作品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竟分别达到了62.88%和52.88%。

    面对这样的检测数据,不少网友担心自己的论文也会被误判AI率过高,从而影响毕业。

    多所高校检测毕业论文AI率有大学生花钱“求通过”

    据了解,多所高校曾发文对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进行规范。

    2024年,湖北大学本科生院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学生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如发现该论文检测结果为“AI代写高风险”,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天津科技大学教务处发文规定,若本科生毕业论文中生成式AI检测的结果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学生在收到警示后,需认真修改,由学院统一在相关平台检测通道进行复检。

    面对AI率检测的压力,有大学生开始向声称可以提供“降AI率”服务的店家寻求帮助。

    这些服务的常用手法包括替换同义词、调整句子顺序,或加入不必要的修饰和口语化表达。部分商家甚至会先用自动化工具初步修改,再少量人工调整。

    但这种“修改”往往使论文语言生硬,学术性降低,对降低AI率效果有限,有时反而弄巧成拙。更严重的是,学生“花钱包过”,还可能面临诈骗和隐私泄露风险。

    专家提醒:AI论文反识别或存在误差

    “当前AI率检测是AI技术融入学术领域的初期表现,其标准与技术均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中南大学讲师关耳(化名)分析道。她认为,各高校的探索实践也反映出,在学术层面,一个普遍适用的指导性标准尚未完全形成。

    “除了标准不一样让人头疼,AI检测技术本身到底准不准,也是个大问题。毕竟,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辛辛苦苦写的原创内容,会不会被机器错怪成AI写的。”关耳觉得“目前的AI检测技术用起来还有些问题”,给出的结果最好只当个参考,不能完全以此来判断一篇论文的好坏。

    对此,有媒体评论称:“你的论文,AI来审判”让学生苦于自证,是缺乏救济渠道、制度执行过于死板所致,更是将工具判断凌驾于人的判断之上的结果。更深层次来说,引入AIGC检测究竟是想禁止学生使用AI,还是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AI?如果答案是后者,就更应关注是否使用、何时使用、如何使用AI的问题。用硬性规定逼着学生反复修改措辞以降低AI率,甚至用AI降AI,多少有些黑色幽默。

    堵不如疏,专家看来,强化师生的AI素养非常重要。不久前出台的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专门提出,要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近两年,众多高校都把人工智能作为通识必修课,不断推动师生AI素养的提升。

    来源:中国青年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论文考核莫陷入“唯AI率”误区

    王彬

    近期,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关于论文AI率“亮红灯”的帖子引发热议。

    有网友反映,毕业论文中原创内容经一些AIGC系统检测后,常被指出AI生成内容比例过高。可这样测出来的结果真的准确吗?有人将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与刘慈欣《流浪地球》的片段上传至某常用论文检测系统后,结果显示,这两篇经典作品AI生成内容总体疑似度竟分别达到了62.88%和52.88%。而《滕王阁序》竟被检测出100%AI率。

    就大学生论文而言,今天的“AI率”可视为进化版的“查重率”,都是以量化指标进行考核的具体表现,目的则是为了向代写、剽窃、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说“不”。不过,相比于“查重率”,“AI率”看起来却没有那么靠谱。连名家名篇都能被检出“高AI率”,“AI检测”能否打败“AI论文”,至少现在还没个定论。

    现在,多所高校宣布在论文考核中引入AIGC检测,有的学校还明确要求,若学生毕业论文中“AI率”超过40%,学院将向学生发出警示,并要求其自查自纠。可是,在“AI率”不够成熟和靠谱的当下,高校盲目上马相关考核,这无异于“刻舟求剑”。用不确定不稳定的工具,求一个确定性的结果,本身就很可笑。低不代表没问题,高也不代表就一定有问题,这就会陷入“薛定谔的AI率”困局。

    对学生们来说,一旦论文被贴上“高AI率”的标签,因为很难“自证清白”,只能想办法去降低“AI率”,有人反复修改结果导致语句生硬,有人被迫删减精彩段落,更有甚者调侃需故意“写笨”以规避误判,就连“用AI降AI”这种以魔法打败魔法式的大招都放出来了。

    这个过程中,不否认确实有一些用AI生成的论文被发现,但也很容易误伤“无辜者”,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更尴尬的是,AI率“为了降而降”的一切操作,实质都是一种无用功,对论文质量的提升、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

    AI是新生事物,其所带来的不仅有新变革,也有新问题。面对这些新问题,社会大概率会手忙脚乱或者无从下手,就会习惯性套用现成的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但现实中哪有那么多一劳永逸的方法,结果根本“不适配”,最后只会“一地鸡毛”。“AI率”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怎么办? 还是应该跳脱出惯性思维,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桎梏。

    面对“AI造论文”泛滥的新课题,至少在当下阶段,对高校而言,就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要避免陷入“唯AI率”的现实误区。“AI率”的指标当然可以有,但顶多是参考性质的,而非决定性质的。正如有专家所言:一篇论文怎么样,关键还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创的东西。高校不妨借此机会,更侧重对论文“质”的考核,对学生能力和思想的考核,重构评价维度,这么一来,“AI造论文”更容易现原形,生存空间也自然越来越逼仄。当然,这与一个“AI率”指标相比,确实复杂多了,但却是对学生对教育负责任的表现,有时候“笨办法”,才是真正的聪明办法、好办法。

    AI时代,要想论文完全与AI隔绝,本身就不现实。既然如此,那么引导学生善用AI,写出更好、更有思想性、更有价值和意义的论文,才是教育工作者该有的追求。在“象牙塔”里,AI到底会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这和学生们的选择有关,但更取决于教育者的格局与智慧。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