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6版:写作营
->
茧手绣春色铁臂筑山河
茧手绣春色铁臂筑山河
清镇市广大实验学校七年级 (14) 班 黎雨嘉
历史,一本翻不到头的书。但溯本求源,这是千万个劳动人民用自己双手创造的。
清晨六点的贵阳北站,七十岁的阿妈伸出布满老茧的手教孙女绣“四月八”盛装。少女的银针穿过靛蓝土布,老茧与新茧在丝线间相碰。“苗家姑娘的指尖要认得二十四节气”,阿妈的声音混着高铁穿梭声,把春耕秋收的故事绣进背扇。晨光在银玲上流转的纹路,恍若南明河的粼粼波光——个人纺织的布匹不算大,但汇聚成星河,终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暮春的雨丝掠过鼓楼飞檐,钢筋铁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我望见铁一般的臂膀撑起工业文明的脊梁:是时传祥“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是王进喜“拿下大油田”的气概,更是云端建设者用安全绳作银链,将塔吊轰鸣谱成新时代 《飞歌》。
快递小哥穿梭楼宇的身影,布满茧子的手托着包裹,像托着喀斯特山地新发的嫩芽。刺梨的酸涩、折耳根的倔强、丝娃娃的百味调和……让爽爽的贵阳日日生长着晴暖的故事。
甲秀楼的重檐在落日中舒展。四百年前的石匠们不会想到,他们凿出的榫卯正托举着5G基站的信号塔。而我们的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何尝不是另一种春耕? 当苗绣遇见芯片,当银匠锤击的韵律融入大数据代码,这双双茧手既能在青岩石板路上扫去尘埃,也能在数据中心的幕墙上擦亮星辰。
千万双劳动的手让时光沉淀为文明,让梦想扎根于黔山春色,让希望永驻于喀斯特春土。
点评:展现了七年级学生难得的思考深度与文学灵气,令人耳目一新。
指导老师:赵琳琳
版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