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我和贵州有故事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周良书

陈壹明 (左一)。

张淑芬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周良书:

    本报记者 何登成

    4月24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周良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幸参与到京黔两地的教育合作中,相信在两地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培养出一批扎根贵州的青年人才。

    2023年4月,根据北京大学与贵州高校对口帮扶政策,经中央组织部批准,周良书挂职任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先后分管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周良书要帮助贵州师范大学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担任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期间,周良书积极深入基层学院调研,深入了解学院发展的需求和痛点,通过指导学校博士点申报、推动学科融合等举措,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

    跨越2000公里,将北京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到贵州高校。在周良书的积极推动下,贵州师范大学、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为贵州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发展带来新机遇;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和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喀斯特研究院) 签订合作协议,促进了学校地理学科建设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024年,在全校共同的努力和周良书的协助下,学校新增了教育学、中国史、天文学、生物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学科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尤其是在当前贵州深入推进高校布局调整,着力优化学科结构,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有所作为。”周良书说。

    “将遵义会议精神转化为‘敢闯新路、攻坚克难’的改革魄力,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国际传播’的软实力,将生态治理经验转化为‘碳中和’时代的竞争优势……”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贵州发展的学者,周良书结合自身专业研究领域,为贵州“破圈”发展提出了建议:贵州应以“历史基因+现实需求”的双重视角,深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禀赋的独特优势,将党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走出一条差异化、创新性的发展道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黔南州罗甸县边阳高级中学校长陈壹明:

    将先进教育经验融入帮扶学校

    本报记者 陈阳

    “来到边阳高级中学已有8个月,当地对教育的重视、师生对学习的热情,让我感触很深。”4月24日,黔南州罗甸县边阳高级中学校长陈壹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年过五旬的陈壹明,是广东省广州空港实验中学副校长、南粤专家型校长、南粤名师心理学科工作坊主持人,以及江苏省淮安市心理学科带头人。

    去年8月,经过重重选拔,主动请缨的陈壹明如愿以偿,成为广州市白云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罗甸县的一员。

    作为贵州省“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学校”之一的边阳高级中学,是黔南州唯一一所办在乡镇的普通高中。

    初到学校,陈壹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每天都会在校园内徒步观察校园情况。“我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我都到过,且非常熟悉。”

    每逢周日,陈壹明还会去周边学生家中家访,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现状,有时一天下来要走六七万步。目前已走访了50余家。“家校社协同育人非常重要,这里不少学生都是留守未成年人,我们更要重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家长们对孩子的期许。”

    “对于高中学生,我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依托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来开展教学。”陈壹明说,他还兼任高一至高三年级3个班级的心理健康课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他很少灌输式讲课,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推行开放式教学。

    目前,陈壹明正逐步采取马斯洛需求理论原理,在学校推行“扁平化”管理,充分地放权与赋能来满足广大教职工需求,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实现教职工与学生双向奔赴,以校风带动教风、教风带动学风。

    “我们将持续把广州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管理理念、治校方略充分地融合到边阳高级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使我们的教师、学生同步提高,共同成长。”陈壹明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张淑芬: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本报记者 白春霞

    “同学们,到企业后要用心学习,长见识,增才干,期待你们早日学有所成。”前不久,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挂职校长张淑芬送别80多名学生到广东惠州的企业实习,她像家长一样叮嘱学生。

    2022年7月,张淑芬作为中组部教育“组团式”帮扶专业技术人才,带着满腔热忱踏上了三都这片土地。刚到三都,她就迅速组织教师开展实地走访。

    “家长们的愿望非常朴实,希望孩子能学好本领,有个好前程。”有着23年职教经验的张淑芬下定决心,要为这里留下带不走的教育资源。

    张淑芬秉承“输血”“造血”并重的理念,围绕提高教师队伍能力水平,致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她将广州的教育理念逐步渗透到学校管理与教学的各个层面,使学校办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美誉度全面增强。

    “帮扶就是认认真真找痛点,踏踏实实干实事。”针对三都职校招生困难、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张淑芬提出在专业上进行改革,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学校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增加新能源、护理、计算机等专业;响应三都弘扬水族文化的号召设立骑师学校,培养马术专业人才。

    在2024年金砖国家“增材制造”赛项俄罗斯选拔赛暨国内决赛中,该校荣获国赛三等奖。在2024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安全保卫赛项中,学校荣膺全国三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在张淑芬的推动下,三都职校与广东惠州、东莞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学生们第四个学期就到企业学习实操技术,经企业考核合格后可留在当地就业,大大拓宽了山区孩子“走出去”的道路。

    去年7月,支教期满时张淑芬本可以回到广州,但她毅然选择留下,继续深耕教育帮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