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库到接种,一支疫苗如何安全来到我们身边?
记者实地探访,揭秘疫苗的“冷”运之旅
![]() |
工作人员正在有序作业中。 |
疫苗安全关乎全民健康福祉,随着预防接种理念的普及深化,公众对疫苗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持续提升。4月21日,记者实地探访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苗冷库和南明区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追踪疫苗从进入贵阳市域起,在疫苗入库、验收、储存、出库、冷链运输及预防接种中的标准化流程。请跟着记者探访的脚步,去看看每支疫苗在贵州的“安全”之旅吧!
入库:一苗一码确保可溯源
信息核验、拆零分拣、扫码装箱、封箱标识……4月21日上午,省疾控中心疫苗冷库——拆零包装作业区域内,工作人员正在有序作业中。
省疾控中心疫苗冷库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业务功能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容积逾20000立方米的现代化、高架疫苗冷库,现已成为我国疫苗冷链储运领域规模最大的单体冷库,可一次性储存约2000万剂次疫苗,满足全省3800万人民群众的疫苗接种需求。
疫苗从生产企业出库,便搭乘冷链运输车开始了它的运输旅程。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疫苗被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前者是指居民应当按照政府的规定接种的疫苗,比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等。后者则是指由居民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
疫苗抵达省疾控中心疫苗冷库后,专职收货人员首先会查看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经确认合格后方可收货,在收货时会重点核对疫苗信息,如疫苗名称、生产厂家、数量、生产日期、批号、有效期等。
“由于疫苗是生物制品,属于特殊的药品,只有整个运输过程都严格控制在2-8℃的冷链环境中,才能允许接收疫苗,并经验收合格后才能入库。”省疾控中心生物制品储运质管组组长曾乐说。
据介绍,每一支疫苗都有一个“电子身份证”,即疫苗追溯码,疫苗入库时需要扫码入库,出库时也需要扫码校验才能出库,确保每一支疫苗都能追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实现全程可追溯。
记者在现场看到,省疾控中心疫苗冷库的收货与发货均通过专用传输门——气囊门完成,疫苗冷链运输车可直接开到冷库收货门和发货门,实现“门对门”的无缝对接,减少疫苗“脱链”(即暴露在2-8℃范围外的环境) 的风险,最大程度保障疫苗的质量安全。
储存:科学规范2℃-8℃储存
记者身着专用防寒服跟随工作人员进入冷库作业区域,5分钟后就已明显感觉到裸露在外的脸颊冻得冰冷。
省疾控中心拥有2-8℃冷藏库5个和-20℃低温冷冻库1个,整个冷库的温湿度数据,均能实时传送到省疾控中心温湿度监控平台以及全国疫苗电子追溯协同平台,实现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监管。
疫苗运至冷库后,工作人员会扫码接收并通过追溯码核对疫苗相关信息,做到每一支疫苗均被有效“记录”。
冷库内,一箱箱疫苗整整齐齐地分类摆放在货架托盘上,避免直接与地面接触,进而影响疫苗的质量安全。
记者看到,每个冷库均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冷风机、除湿机、温湿度监控终端等,并且在冷库外专门配备了双回路供电系统和柴油机发电组,它们和工作人员一起,保障着疫苗储存环节的质量安全。
在冷库外,一个需要人脸识别权限才能进入的冷库监控室,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库内温度要严格控制在2-8℃之间,湿度则要严格控制在35%-75%之间。”曾乐介绍,这是冷库的核心区域,部署着冷库制冷控制系统、温湿度监控系统、安全作业监控系统、IWSM仓储管理系统等,能够实现冷库温度的智能化控制管理、温湿度的预警报警管理、储运人员行为的安全警示管理、疫苗货位的精准化管理等。
譬如,一旦某个冷库温度或湿度超出规定范围,监控室声光报警器就会发出声光警报,声音响彻整个库区。同时,温湿度监控系统也会立即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的方式发出报警,通知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异常情况能够得到有效处置,进而保障疫苗的质量安全。
除了温湿度监控系统的自动记录、监控外,冷库库管人员,每天上午、下午都会进入冷库进行检查巡视,人工查看专门的温度计,在人工、系统的双重保障下确保万无一失。
运输:安全高效实时监测
“为了提高疫苗的周转效率,疫苗在省疾控中心冷库‘休息’的时间并不会太久,非免疫规划疫苗从入库到出库不超过半个月,而免疫规划疫苗的管理模式相对不同,通常不超过3个月。”曾乐介绍。
省疾控中心设备部承担全省疫苗储存运输保障工作,同时承担全省各级疾控中心疫苗储运管理和疫苗冷链管理等技术指导工作。
目前,免疫规划先由全省各预防接种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制定并上报使用计划,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县级疾控中心汇总逐级上报至省级疾控中心,最后省疾控中心按照省、市、县三级联动完成疫苗配送,供应给预防接种单位。
“目前,省疾控中心承担了省内大部分非免疫规划疫苗的委托配送工作,按照与委托储运配送企业的合同约定配送到区县疾控中心,预防接种单位则由区县疾控中心配送。”曾乐介绍,中心目前共有13辆疫苗冷链运输车,每辆车负责7-8个配送点,配送周期3-4天,车辆按照既定路线采取“交叉”的前行模式,既保障了配送的时效也便于突发情况的应急救援。
为保障疫苗运输环节的质量安全,每个疫苗冷链运输车的车厢内均安装有温度监控终端,从启运开始到运输结束,温度的变化都在实时监控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温湿度监控系统远程、实时查看疫苗在途温度的变化情况。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疫苗运输人员一刻不敢放松,会严格将温度控制在2-8℃范围内,确保疫苗温度不超温、不断链。
记者看到,每辆冷链运输车车厢内都配备了两个红色的疫苗转运箱,“到达区县疾控中心,疫苗要先放置在转运箱中,再将疫苗从转运箱搬入冷库,可有效保障疫苗到区县疾控中心冷库‘最后100米’的运输安全。”曾乐介绍,疫苗送到各区县疾控中心后,疫苗运输人员还要规范填写交接记录,譬如启运时间、启运温度、到达时间、运输途中温度、到达温度、承运车辆和人员等并反馈给收货单位,收货单位按照流程验收入库后,才能进入分发环节。
接种:儿童健康的守护者
疫苗在各区县疾控中心的护送下,乘坐2℃-8℃冷链运输车安全来到辖区内各个接种单位,开始最后一站的旅程。
接种门诊通过冷藏箱转运疫苗,扫码设备核对疫苗相关信息并扫码入库。无论是在疾控中心还是在各个接种门诊,疫苗都是分类储存在冷链设备内。每到一个接收点,相同的程序都会被不断重复着。
在贵阳市南明区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大数据云平台上,正实时显示着当日疫苗出入库情况、冷库的温度、低库存疫苗等信息,各类疫苗在存用一体化冷库对应的滑道中正“严阵以待”。当收到接种“指令”后,“机器人”就会自动识别、抓取疫苗,并通过滑道自动将疫苗传送到接种台冰箱;再次核对人苗信息后,接种台的智能化出苗口自动弹开,一人一支零差错……
4月21日上午10时许,市民陆续来到太慈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疫苗。“我今天专门带4个月的儿子过来打脊灰和百白破疫苗,打了更安心。”市民詹小姐说,她此前通过贵州疾控官微,绑定儿子的身份信息,申领了贵州省电子预防接种证,每一次都会提前对照接种计划安排好时间带孩子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种,一针也没有落下,非常方便。
据了解,目前,贵州省电子预防接种证可通过“贵州省疾控局”公众号、“多彩宝”APP、“贵人服务”小程序、“黔康码”小程序、“贵州疾控”公众号等平台申领与查询,公众可通过电子预防接种证实现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接种信息查询、接种计划查询、新生儿预登记等功能。
随着市民接种疫苗之后,一支疫苗就完成了它的“冷”运之旅,完成它应有的使命,保护孩子和全体国民的身体健康,而这样的“冷”运之旅,每月都在全省2852个预防接种门诊循环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