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苗寨的草木染时光

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七 (3) 班  罗兴远

    奶奶的苗寨在镇宁的大山里,每到七月,满山的板蓝根就会开出淡紫色的花,像给大山披上了一块绣满星星的布。这里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根藤蔓,都是奶奶的“染料库”,也是我对家乡最初的记忆。

    第一次看奶奶染布,是在一个闷热的午后。她把晒干的板蓝根叶放进木缸,加入米酒和石灰,搅拌发酵成深蓝色的染液。“染布的时候不能贪心,每棵板蓝根都要留三分之二的叶子,让它继续长。”奶奶的话像刻在染缸上的咒语,让我知道自然的馈赠需要珍惜。她用蜡刀在白布上画出蝴蝶纹,融化的蜡液在布上留下白色的痕迹,放进染缸后,白色的蝴蝶就穿上了蓝色的外衣。

    跟着表哥去山林里采草药时,我发现他们从不会砍断整棵植物。“阿爸说,草木长好了,山水才会清。”表哥指着山坡上的梯田,层层叠叠的稻穗在风中摇曳,田埂边种着花椒树和鱼腥草,既能驱虫,又能入药。原来苗族的生态智慧藏在每一个细节里:伐树要“伐一栽三”,捕鱼要“网不捞幼”,就连染布的残渣,都会埋进地里做肥料。

    去年火把节,我穿着自己染的蜡染裙跳舞。银饰叮当作响,裙摆上的蝴蝶纹在火光中明明灭灭,仿佛真的要飞向星空。寨老们唱着《仰阿莎》的传说,讲着自然神灵与人类的约定。那一刻,我忽然懂得,苗族的蜡染不仅是技艺,更是与自然对话的语言。每一道纹路都是对大地的赞美,每一种颜色都是自然的馈赠。

    离开苗寨时,奶奶把新染的布缝成书包送给我:“背着它去上学,让更多人知道草木染的好。”现在,我背着这个书包走进校园,同学们总会围着我问:“这花纹是怎么画的?”“为什么颜色这么漂亮?”我就给他们讲奶奶的染缸,讲苗寨的山水,讲我们与自然的约定。

    苗寨的草木染,是时光送给我们的礼物。它让我知道,家乡的美不仅在青山绿水间,更在祖先传承下来的智慧里。作为镇宁的苗家女孩,我要把这份美丽的技艺和环保理念带向远方,让更多人看见苗寨的蓝,听见自然的歌。

    指导老师: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