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字里行间 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编者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书籍是智慧的灯塔,也是心灵的港湾。在这个信息纷繁的时代,静心阅读显得尤为珍贵。我们组织了 几篇关于读书日的稿件,探讨阅读的意义,希望唤起更多人对阅读的热爱。读书不仅能开阔视野、滋养心灵,更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思考的深度与精神的安宁。让我们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捧起一本好书,在字里行间遇见更好的自己,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习惯,让书香浸润人生的每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芝麻,开门!

    ■ 唐燕飞

    张岱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嗜书喜读,大概就是我之癖吧。小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开一家书店或是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虽未能如愿,对书的喜好却不曾稍减。买书是有强迫症的,博尔赫斯说自己总是无法抵制买新书的诱惑,不管什么时候走进一家书店,看到一本感兴趣的书,比如古英语、古诺斯语的诗歌,“都会因为不能购买而感到遗憾,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一本”。

    我也常有架上书已满进店又携归的举动,家里的书柜多次清理仍不免饱和。周末得暇整理藏书,一边整理一边翻看,竟然在书房站了一个上午不忍释卷。各种书籍中,有任何时候翻开其中任何一页都可以兴致勃勃读下去的,譬如 《红楼梦》;有起初咬牙切齿一气读完之后不再问津,如今再读又有新体会的,譬如 《纯粹理性批判》;有当时兴起买来旋即置之高阁,业已蒙上不少灰尘,现在初读却也有倾盖如故之感的,譬如 《相约星期二》。购于1996年的 《夜航船》 书页已经开始泛黄,但仍然不时品读。这是一部小型百科辞书,众采经史子集资料,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按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来分门别类介绍。其中不少条目涉及文史掌故、轶闻异事、风俗民情等,可读性极强。

    当年,父母家里《围城》《传奇》,还有“三言二拍”等等都在搬家时弄丢了,不然现在是珍藏版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版本。现在我家里的都是后来读高中上大学时自己买的了,不过也还算比较早的版本。《围城》5.45元,《传奇》2.35元,《洗澡》4.8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4.25元……还有厚厚的 《谈艺录》,才5.9元,自己都觉得便宜得奢侈。

    近年来架上地方文献类藏书日益增多。《贵州汉文学发展史》 梳理贵州汉文学发展脉络,介绍贵州汉文学特点、风格、流派及代表作家,乃是黄万机老先生所赠。黄老系省内知名文史学家,出版专著 《郑珍评传》《黎庶昌评传》 《莫友芝评传》 《遵义沙滩文化史》 等。我与黄老于2014年萧光远诞辰210周年研讨会上结识,听老先生在会上交流了 《萧光远的诗与唐家的关系》 一文,并获赠其亲笔签名的《贵州汉文学发展史》,对其于地方文化之建树与贡献颇为敬重。

    书架上还有很多是我没读完甚至没打开过的书,书柜下还有几箱是不舍得丢弃也不舍得送人的杂志。辽宁教育出版社发行的 《万象》,小巧的32开本,封面雅致独特,里面的文章有趣耐读,夏志清、黄裳、董桥、林行止……一个个有趣学人似乎面对面将各种文史掌故娓娓道来。我从2000年起开始购买,直到2013年这本小众杂志停刊,与之风格相近的三联书店的 《读书》 则继续订阅着。《人民文学》 《小说月报》 也一度订阅了很长时间,近几年无暇旁骛才作罢。所幸由本市文联赠阅的《山花》每月如期而至,仍可借此了解当今文坛。

    看书,只是为了怡情悦志,所以率性而买,随意而读,不求甚解亦自得其乐。像李谧那样豪气干云地声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像贝洛克那样打算在临终前自许“His books were read”,都是本人不敢效颦的。不过余光中所说“开卷如开芝麻门”倒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没错,翻开一本好书,便如开启了一道宝库之门,那神奇美妙的诱惑真是让人难以止步,那难以言表的快乐也令我流连不已……

    让我们一起大声说出那句神奇的咒语吧!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面对人生中的“结”

    ■ 黔东南州从江县城关第四小学六年级3班 贾浩杰

    丁香结的“结”就犹如人生中的烦恼,让人感到厌烦,但是我发现,在面对这些东西中的“结”时,也能感受到乐趣。

    丁香结是一种烦恼,更是一种苦恼,它就用它那美丽的外表告诉我们,我们要用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那些“结”。

    记得有一次我自信满满的等待着我的数学考试分数,我觉得这次能上70分,当试卷落入我手中时,“54分? 我……考了54分!”我的期待落空,沮丧。

    我放下了试卷,无意间翻开了语文书,正好翻到了《丁香结》 这一课,我开始回想老师上课的画面,让我醒悟了,生活不可能给你样样事情都顺顺利利的,总会有一些小挫折,各种挑战,这样我们的人生也就变得更加精彩了,对呀,人生就跟丁香结一样,就算有一些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用美好的心情去面对生活中的那些“结”,问题总会解决。

    丁香结也好,人生结也罢,这都是平常之事。通过学习 《丁香结》 这篇课文,让我悟了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不能轻易放弃,要以丁香结的信念去面对这一切。

    教师点评:

    浩杰同学用丁香结作为比喻,把人生中的烦恼和挑战都巧妙地串联起来,同时也从数学考试经历入手,写出了面对挫折时的沮丧,但又不失希望地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励志。而且,还巧妙地引用了课文 《丁香结》 的内容,通过回忆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也明白了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不能轻易放弃。

    指导教师 杨秀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走笔

    闲话读书

    ■ 韦昌国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鼓励大家多读书。古人又说“学富五车”,表示读书很多。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代,那时候都是把竹简串起来写文章的,东方朔给汉武帝写自荐信,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抬着才能运到宫殿。有人曾考证过,一片竹简能写30个字,平均1公斤竹简能写8000字,古代马车一般载重200公斤,5车竹简就是1000公斤,算下来有800万字。《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共有355万字,五车书基本就是四大名著的两倍,在今天也就是中学生的阅读水平。

    当然了,古人读的是文言文,文字信息量远胜于当今灌水的白话文。还有一点,“学富五车”本意说的不是读了五车书,而是写了五车书。按此理解,我们能不能“学富五筐”都难说。

    在现代社会,这世界上的书太多了,根本读不过来。仅以文学而论,2012年以来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多达4000部以上。对于无用的知识,要么不读,要么一目十行地浏览,不要耗费时间。比如中国神话故事“女娲补天”,说共工撞倒不周山,导致“天柱折,地维绝”。天漏了,女娲娘娘炼五彩石去补天,那么天是石头做的吗?中国自古只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说法,天其实是一张网。神话中记载的“天柱折,地维绝”,其实最早是“天维绝,地柱折”。“维”是要用线来织的,天是一张网,把一切罩在里面,各按次序运转,所以石头是不能补天的。女娲娘娘炼五彩石不假,但是要从中提炼金属铸针来做针线活——补天,这样才符合逻辑。翻了好几本书,查了大量资料,弄到半夜终于明白了,但是明白这件事又有什么好处呢?就像孔乙己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有多大意思呢?所以有时候读书要不求甚解。

    但是有一种知识,就要搞清楚,不能以讹传讹。比如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人解释为:“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才叫智慧。”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孔子贵为圣贤,说这样一个绕口令的废话,没必要也不可能吧。有一种解释是:“知道应该知道的,不知道不应该知道的,这才是真正的知识。”这话有些靠谱,就是劝导人读书要有方向性,要学有用的知识,没有用的东西就不要学了。

    读书还要善辨。就是善于辨析,学会思考,从中发现疑点,不能人云亦云。中国历代的暴君首推商纣王,史书上记载他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靡腐化。”又记载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可见他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他在位30年,东征西讨扩大了版图,这是在商朝600年中版图最大的,尤其是把相对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淮河流域。这种伟业,不是一个荒淫无道、没有头脑的人能做到的。后来西边的周国,经过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励精图治逐渐强大,在牧野之战一举打败了商汤王朝,为了说明自己的道义和政权的合法性,就拼命抹黑商纣王,把夏朝末代皇帝夏桀的所有荒唐暴政都记在他名下。历代文人黑商纣王,把他和夏桀并称为暴君,主要是用他俩做反面典型,以便劝谏皇帝:“你不要乱来啊,否则和他们一样,要遗臭万年的!”商纣王的污点随着时间推移被放大,史书中记载他好的那几句话,人们都忘记了。如果以考古成果为参照,应该肯定纣王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

    其实,我们读书时只要稍微想一想,有些史书中写的很多东西靠不住。比如说商纣王搞的“酒池肉林”,纯粹是低估了读者的智商,那酒不会馊?还能喝吗?那肉不会臭?还能吃吗?普通人都不会吃的东西,商纣王会干吗?

    作者简介

    韦昌国,贵州贞丰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作家班学员。

    出版小说集 《城市灯光》 《渡河》 和儿童文学集 《甲金的故事》、散文集 《另眼观潮》4部。小说入选《2007中国最佳短篇小说》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贵州新文学大系》《新世纪贵州作家作品精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书香浸润处故土情长时

    ——读建猛散文集《岁月如歌》

    ■ 龙正舟

    再次捧读建猛兄弟的散文集《岁月如歌》,或许是2025年世界读书日最富深意的精神之旅。

    “团寨,我的深爱故乡,一切都令人魂牵梦绕。难以忘记家乡的味道,难以忘记那里的山、水和人。没有一个自然寨叫做团寨,却成了几个村梦里共同守望的地方。散落于山间、谷地的小寨子宛若镶嵌在夜空中的蓝宝石。或许,为了把这些零散的小寨子团结在一起便有了团寨。就像我出生的茶山一样,一个无茶的地方,只有连绵起伏的群山,看到‘茶山’两个字总会让人浮想联翩……”这段《梦里团寨》的开篇之语,同时也是散文集《岁月如歌》的序章。其意义深远——团寨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给予他无穷无尽的创作力量,这不仅是与生俱来的生命馈赠,更是对故土深沉浓烈的情感羁绊。

    散文集 《岁月如歌》,建猛兄弟深情书写了生命中众多重要人物——含辛茹苦的父母、谆谆教诲的岳父、传道授业的龙世成老师、启蒙恩师,还有欧阳俊先生、孙向阳教授等良师益友,以及滕宇大姐、杨帆、邹志红、龙有国前辈等知心伙伴。透过这些人物故事,教育的本质得以彰显:文字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传承。在艰辛的教育路上,无数人默默耕耘,他们的付出伴随着汗水与泪水,却也在岁月沉淀后,收获着桃李满园的幸福与慰藉。

    谈及对地方文化的追寻,他在《文化自信应该扎根于脚下这片土地》中感慨:“细读吴老前辈的著作,那些尘封的岁月里,处处是值得燃烧的激情。生老病死、祭祀婚娶、山歌情韵……每个场景都镌刻着文化的根脉。写作不是沉溺苦难,而是在沧桑中提炼生命的回甘。”在他笔下,茶山、大湾、小湾等村寨,恰似散落在台地上的璀璨明珠,共同编织成建猛笔下永不褪色的乡土画卷。

    “要寻找乡愁,最好到有山有水的村景里去走走。清澈见底的溪流,袅袅升起的炊烟,亲切柔软的乡音,就是你魂牵梦绕的故乡。”这段《这是醉美松桃》中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图景。仿佛看见建猛兄弟从故乡团寨出发,一路前行,用文字记录着沿途的风景与感悟。

    作者简介

    龙正舟,贵州松桃人、松桃自治县盘信镇民族完小教师、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松桃作协副主席、铜仁市作协理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场从荒芜到繁茂的蜕变

    ——读《榜样的力量》有感

    ■ 向峻玥

    在这个倡导全民阅读的美好时节,我有幸品读了《榜样的力量》这本记录“时代楷模”的书籍,其中“农民企业家”鲁冠球的创业史诗尤其令人动容。今天就让我与大家共同走进“鲁冠球的创业之路”,品读奋斗的故事。

    鲁冠球,这位“中国农民的一线希望”,将一间简陋的打铁铺发展为跨国集团万向。书中记载,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时,他的知名度堪比今日之马云。但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始终保持着“农民本色”,用“地头智慧”书写了中国乡镇企业的传奇。

    “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干,一切都是干出来的。”当我在灯下细读这位改革先锋的事迹时,不禁联想到我们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园的奋斗历程——那同样是一场从荒芜到繁茂的蜕变。恰似我们迎接评估时的精神写照。

    记得最初接到创建省级示范园的任务时,团队里弥漫着畏难情绪。“我们怎么可能达到那些标准?”“那些优秀幼儿园的条件我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就像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鲁冠球面对简陋的打铁铺,没有人相信那会成为万向集团的雏形。然而,正是那种在匮乏中依然能看见可能性的眼光,那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韧劲,最终创造了奇迹。我们开始一点一滴地学习、模仿、创新。参观优秀园所时不是简单羡慕,而是用手机拍下每个细节;没有专业玩教具,老师们就利用废旧材料亲手制作;课程不够系统,我们就每晚集体研讨到深夜。困难没有击垮我们,反而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这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正是对鲁冠球精神最好的传承。

    书中记载,鲁冠球在钢铁行业寒冬时果断转型汽车零部件,这一“柳暗花明”的决策成就了万向帝国。我们的评估之路也经历了相似的转折。当专家初次来园指导,指出我们环境创设不符合幼儿发展特点时,团队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但很快,我们意识到这不是否定,而是转型的契机。全园教师重新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原本装饰性的墙面变为可互动操作的学习区,重新审视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的角色,改变所有教职工的儿童观。危机变成了专业成长的转折点,就像鲁冠球在产业寒冬中找到了新的方向。这种将危机转化为契机的智慧,正是鲁冠球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鲁冠球曾说“做企业,就是要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在我们攻克“园本课程建设”难关时不断回响。从最初的“望洋兴叹”,到后来“集腋成裘”——我们像鲁冠球记录生产数据那样详实记录每日活动,如他钻研技术般反复研磨教案,最终形成了独具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当专家称赞我们“有思想、有实践、有成效”时,我仿佛看见两个时空的奋斗者隔空对话:那个在简陋厂房里绘制蓝图的农民企业家,与这群在山区幼儿园深耕幼教的追梦人,都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段评估历程让我们深刻领悟:鲁冠球精神不仅是改革年代的创业密码,更是新时代教育者的精神坐标。在物质丰盈的今天,那种“昼耕夜诵”的治学态度、“匠心独运”的创造精神、“跬步千里”的坚韧品格,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明灯。

    作者单位:都匀市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