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56个“世界地球日”
贵州孩子“秀”出精彩创意
![]() |
展演活动中的 《火焰掌》 实验秀。 |
![]() |
4月21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室里动手创建地球3D打印模型。 王东 摄 (贵州图片库发) |
![]() |
小选手展示自己的作品。 |
本报记者 杨雯 王剑 彭林元
为了迎接第56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黔西南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织金县举办了各具特色的科普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学会用科技力量去守护地球家园。
黔西南:面向未来的诗意科学启蒙
“好神奇,就像动画片一样!”兴义四小民航校区六年级学生贺婧垚至今清晰记得 《火焰掌》 实验中火焰在掌心跳跃的瞬间。她睁大眼睛,紧紧盯着金红色的火焰弧线,仿佛亲眼见证魔法降临。“那一刻我才知道,原来科学可以这么有意思!”她兴奋地说。这个实验不仅激发了她对科学的好奇,也点亮了她对未来的想象,或许有一天,她也能站在实验台前,创造属于自己的“火焰掌”。
4月20日,来自黔西南州各地的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以及120名小学生齐聚一堂,开展科普活动。在世界地球日即将到来之际,这场活动既是一份献给地球的礼物,也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诗意启蒙。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兴义笔山中学高一学生张庭武展示了一个贴近校园生活的创意项目:当教室无人时,所有电器自动关闭,以实现节能与减排的“双赢”。他介绍道:“在科创社团的活动中,老师启发我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原来科学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这个设计并不复杂,却源自校园的实际探索,彰显了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无限可能。通过这样的项目,张庭武不仅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更为同学们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
展演现场,各种创意十足的学生作品令人目不暇接。丰富的获奖征文、创意作品和科学项目展示了孩子们对环保的独特理解。有的关注世界第一高桥在建筑领域的创新,有的探索绿色出行,还有的致力于为空教室自动关灯节电。这些灵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学生们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自然的深切体察。他们不是在“做作业”,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世界,尝试用科学为生态出一份力。
科学的魅力也不仅体现在展板和报告中,更在实验展演中燃烧起来。《空气的威力》《火焰掌》 《当科学通上魔术:电磁篇》 等实验接连上演,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表演”,这些原本只存在于课本中的抽象概念,在孩子们面前变成了能触摸、能感受的“魔法”,让科学“活”了起来。
这场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路、破题,让课堂概念在动手实验与创意模型中变得生动鲜活。笔山中学党委书记刘婷婷表示,学校在“生态文明+科学教育”的融合背景下,积极响应“文教兴州”战略,以“知行合一”为核心,打造系列生态课程,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创”的过程中提升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我们希望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融入孩子们的日常行为,最终转化为属于他们的生态智慧。”
科学的魅力也不仅体现在展板和报告中,更在实验展演中燃烧起来。《空气的威力》《火焰掌》 《当科学通上魔术:电磁篇》 等实验接连上演,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表演”,这些原本只存在于课本中的抽象概念,在孩子们面前变成了能触摸、能感受的“魔法”,让科学“活”了起来。
印江:强化学生环保意识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分批组织学生前往少年宫科技创新工作室,学会用科技力量去守护地球家园,并通过主题班会积极号召学生,变废为宝动手制作出航模等,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增强环保意识,共同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织金:举行废品手工制作大赛
4月20日,织金县首届小学生废品手工制作大赛在织金饭店举行。来自织金县第一小学至第十小学的学生们,以“变废为宝 创意无限”为主题,用奇思妙想赋予废品新生命。
比赛过程中,小选手们全神贯注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将废旧纸箱、塑料瓶、易拉罐、旧布料等生活废品,巧妙改造成精美的工艺品、实用的生活用品和富有科技感的模型。有的将废弃塑料瓶变成了造型别致的花瓶,有的用旧纸箱搭建出栩栩如生的城堡,还有人利用易拉罐制作出可爱的小动物。评委们通过学生们的讲解对作品的创意性、实用性、环保性、工艺难度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现场气氛紧张而热烈。
此次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10余件,现场观众600余人,21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大赛激发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让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今后,织金县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让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本次活动由织金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毕节市生态环境局织金分局、织金县民政局、共青团织金县委、织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及织金县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