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4版:校园 -> 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做中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劳动中深化专业认知。

学校创新推出“1+1+1”培养模式。

服装设计与工艺等专业凸显办学特色。

    本报记者 潘国虎

    2024年,贵州省级技能大赛摘金夺银31项,就业率98%……作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黔西南州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以“德技双修、知行合一”为育人理念,持续坚持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硬件筑基、专业突围、产教共生”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这里,VR虚拟仿真实训室对接智能工厂,苗绣非遗技艺碰撞数字设计,康养护理人才未毕业便被“预订一空”。这所山区职校正以“匠心智造”回应时代命题,成为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摇篮”,正不断刷新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扎根长寿之乡的职教沃土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兴仁职校的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时,学生们已戴上AR眼镜,沉浸在虚拟仿真系统中拆解新能源车的电池组。全息投影技术将复杂的机械结构“解剖”得纤毫毕现,这样的教学场景,在兴仁职校屡见不鲜。

    走进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区,占地335亩的校园里,实训车间内传出的机器轰鸣声与教学楼里的琅琅书声交织成独特的职教交响曲。作为贵州省首批“强基工程学校”,学校拥有136个专业实训室、价值9000万元的教学设备,这些数字背后是地方政府持续投入的坚定决心。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眼光。”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季兴龙介绍,近年来政府累计投入超2.3亿元用于校园建设,其中包含黔西南州首个VR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匠心园”等特色设施。特别是正在实施的扩容提质项目,将校园承载能力提升至5000-6000人规模,为打造区域职教高地奠定硬件基础。

    在专业布局上,学校紧扣“中国长寿之乡”的康养产业定位,于2022年增设康复技术专业,既精准对接黔西南州“康养胜地”战略,又有效填补了本地康养人才的缺口。首届毕业生尚未结业便被本地医养机构预订一空,平均起薪突破5000元。

    目前,学校开设的8个专业形成了传统、特色、新兴协同发展的格局:保育、护理等传统专业持续焕发活力,服装设计与工艺等特色专业屡获省级示范称号,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等新兴专业则紧密对接前沿产业需求。

    支撑这些成果的,是一支“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该校每年安排教师赴企业跟岗实践,引进能工巧匠担任实训导师。目前,在编教师141人,其中“双师型”教师85人,占比超过60%。

    贯通培养破解升学瓶颈

    “中职教育不是终点,而是职业教育的起点。”这句话在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得到生动诠释。

    2024年秋季,当60份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本科录取通知书送达校园时,李秋婷正拿着简历,寻找下一个出口。这名曾以为中职是求学终点的布依族女孩,通过“3+4”中本贯通培养项目,即将踏上应用型本科的新征程,实现从中职到本科的华丽转身。

    这样的蜕变故事在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已成常态。近三年,学校升学率稳定在80%以上,2024年更是攀升至87%。这得益于学校实施的分类定制培养策略:对升学方向的学生强化文化课教学,建立“模块化+项目制”课程体系;同时,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装备职业技术学院、贵州水利水电职业学院等十余所本科院校、高职院校达成“3+2”“3+3”“3+4”贯通培养合作办学,构建的“立交桥式”升学体系日趋完善。2024年贯通培养学生达1300余人,学校正在积极推进与贵阳康养大学“3+4”合作项目,拓展中职到应用型本科的直通培养路径。

    此外,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的创新培养模式迸发出了更大能量。学校与广东博罗中等专业学校创新“2+1”协同培养: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直抵珠三角顶岗实习。近三年,学校已输送200名学生前往珠三角地区,其中96%实现就业。

    “我们既要做强技能培训,也要打通升学通道。”校长季兴龙介绍,学校创新推出“1+1+1”培养模式:第一年夯实基础,第二年强化技能,第三年分轨发展。这种弹性学制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目前毕业生中升学、就业、创业比例分别为85%、10%、3%,真正实现了“就业有能力、升学有优势、发展有通道”。

    “六化德育”塑造职业灵魂

    校园里,融合苗族板凳舞元素的特色课间操成为亮丽风景;“匠心园”劳动基地中,学生们正精心打理着中草药种植区。这些场景折射出学校“六化德育”体系的育人智慧——通过制度化、主题化、活动化等六个维度,将职业素养培育融入育人全过程。

    在思政教育创新方面,学校开发了 《经典诵读》 等校本教材,构建“理论+实践+文化”三维育人模式。每月开展的“职业素养提升周”,通过模拟职场情境、邀请企业家讲座等形式,将工匠精神培育落到实处。

    劳动教育成为德育创新的突破口。投入30万元建设的“匠心园”不仅是省级劳动教育基地,更开发出“专业+劳动”特色课程:护理专业学生在此学习药用植物栽培,旅游专业学生则开展生态导览实训。这种“做中学”的模式,使学生在劳动中深化专业认知。

    这种担当更延伸至乡村振兴主战场。为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就业技能,帮助增加收入,该校主动与兴仁市人社局等部门对接,深入全市了解各村居农户的需求,为有培训需求的已脱贫劳动力、返贫监测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返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目前,该校已经具备电工、保育员、农艺工等18个工种的培训资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及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以上。同时还积极申报了56个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可以开展19个工种的认定工作,年认定能力2000人以上。2021年8月获评成为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2023年立项“技能贵州”行动计划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项目建设。

    从长寿之乡到粤港澳大湾区,从校园实训到社会实践。兴仁市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正以“德技双修”的初心,持续坚持守正创新,书写着职业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的时代答卷。

    在这里,技术技能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照亮人生的火种;职教课堂不是封闭的围城,而是联通产业与未来的桥梁。正如校长季兴龙所言,“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所山区职校正用行动证明:职业教育,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