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实践

劳动教育元气满满

2025年04月21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金沙县跳蚤市场活动是融合财商教育、劳动体验与团队协作的立体课堂。

黔东南州苗族教师把非遗带进课堂。

平塘县让学生在多元的场景中掌握生活与生产技能。

云岩区的孩子们不仅熟练掌握烹饪技巧,还能生动讲述贵州饮食文化。

清镇市手工艺制作等项目,展现了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

凯里市孩子们“点瓜种豆”,体验农耕。

盘州市开展“粮食分拣我在行”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

    本报记者 廖尚海 潘国虎 刘小钰 徐颖 侯帮虎 郝梦 王军 陈瑞

    特约通讯员 罗宇 龙梦前 孟婷 李榜松 瞿远恒 李孝宽 韩锦钰 王茜 徐林 集体采写

    最近以来,我省各地中小学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涌现出一批富有创意的实践案例:黔东南州将苗绣融入手工课,黔西南州依托山地资源开设“田间课堂”,清镇市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乡土美食探索与生态环保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们在劳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些探索不仅让劳动教育元气满满,更与贵州打造特色教育强省的目标同频共振,为新时代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注脚。

    1、全省创新劳动教育实践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但在具体实践中,如何避免“千校一面”、流于形式?

    贵州的答案清晰而有力——以乡土为教材,以文化为纽带。在六盘水盘州市,学生们通过“粮食分拣”,让孩子们认识了更多的粮食作物,更加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毕节市金沙县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中,提出“民俗文化摊位”等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建议,展示和售卖地方特色手工艺品。这种走出学校的交流合作,让学生思维碰撞出创意火花,增进了彼此了解与友谊。更重要的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学校间流动,为教育均衡发展添砖加瓦。

    种种创新劳动教育实践,既传承了地方文化基因,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劳动创造美”的真谛,正是“特色教育”的题中之义。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价值观的塑造。黔东南州的孩子通过“点瓜种豆”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巧,更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了劳动的意义,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不易。当黔南州瓮安县的孩子们围坐在桌前,熟练地拿起饺子皮,舀上馅料,轻轻捏出褶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饺子很快摆满了案板时,劳动教育便超越了课程本身,成为锻造人格品质的熔炉。这种“接地气”的教育转型,恰恰呼应了“双减”政策下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让学习与生活相连,让成长与土地相系。

    当前,贵州正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无疑是一块重要拼图。

    2、劳动教育课堂异彩纷呈

    在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中,全省各地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创新创意频频出招。

    4月18日,贵阳市云岩区第三届劳动技能竞赛省府联盟分赛场活动在云岩区第五小学举办。活动围绕劳动教育十个任务群设计项目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与创新精神,推动“五育融合”落地见效。省府联盟各成员校结合课程特色,以“一校一案”方式制定竞赛方案,设置小学低、中、高年级组共9个项目,涵盖清洁整理、烹饪制作、手工创意等多个领域,既体现地方文化传承,又融入生活美学与创新思维。

    同一天,黔东南州剑河县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县各中小学、中职学校的53支参赛队共400余人同台竞技。此次竞赛共有19个项目,涵盖了手工创作、生活技能、科技创新等。小学阶段设置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组别,根据不同年龄段特征,分别开展整理文具、洁净衣衫、玲珑饺子、蓝天放飞任翱翔、织锦成饰创花样等项目。初中组也不甘落后,“运粮食、建粮仓”项目同步进行,同学们团结协作,称重、分装、搬运,搭建粮仓,各个环节做得行云流水。

    “艾叶驱蚊、陈皮理气、紫苏叶散寒……”在清镇市鸭甸小学开展的中医药文化课堂上,学生们认识了十余种常见中草药。该校通过“中药香囊制作”“药膳丝娃娃创作”“环保鱼形风筝设计”三大项目的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乡土美食探索与生态环保教育融为一体,让学生们在劳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黔东南州凯里市第四小学开展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劳动主题,更是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在该校的劳动实践基地热闹非凡,州农科所的专家们化身种植“顾问”,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作物的名称、生长特点、收获季节以及种植的关键环节,比如翻土、整地、施肥、播种、管理等,让学生们对种植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黔南州瓮安县劳动教育成果展示观摩暨第三届中小学 (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活动,以“以劳健心智,以劳塑习惯”为主题,旨在全面落实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推动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校园风尚。本次活动设置了劳动教育作品评选、教师说课大赛、实践技能竞赛等多个单元。作品征集吸引大量学生参与,涵盖短视频、摄影、绘画和论文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各校劳动教育成果。说课大赛中,一线教师同台竞技,交流教学理念,进一步夯实劳动教育师资基础。

    3、多元实践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如何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方式方法? 全省多地因地制宜,作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黔东南探索出“N+”模式劳动教育密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拓展多元实践基地、创新课程体系架构、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积极探索创新“N+”劳动教育模式,为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清镇市教育局基础教育服务中心劳动教育负责人王欣老师介绍说:“我们通过构建‘基础-提升-创新’三级培养体系,成功打造了‘校校有项目、层层有展示’的劳动教育新样态。清镇市将持续推进劳动教育与五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打造实践基地等有力举措,努力培育出更多‘善劳动、勇创新、担使命’的新时代青少年。”

    而毕节市金沙县在立体课堂中,也在积极探索教育均衡发展新路径。该县开展的家校共育,在劳动教育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开展过程中,班主任与家长志愿者携手合作,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家长志愿者化身“爱心使者”,协助教师维持秩序,保障安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易,培养自信心和独立能力。同时,学校通过家长会、微信群等渠道密切沟通协作。学校及时反馈情况,听取家长意见建议。这种家校共育模式,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关爱下健康成长,为教育发展凝聚动力。

    黔南州平塘县积极构建的“校内劳动教育课堂+家庭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网络,让学生在多元的场景中掌握生活与生产技能,塑造坚韧品质,学会尊重劳动、珍惜成果,在劳动中探寻自我价值,向着未来自信前行,为成长筑牢了坚实根基。

    期待全省各地继续深挖本土资源,让更多“小而美”的劳动教育课程开花结果,让每一颗种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