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六广门的前世今生
![]() |
之七 |
![]() |
六广门体育场旧貌。 |
![]() |
六广门改造项目鸟瞰图。 |
![]() |
六广门遗址碑。 |
![]() |
刻在石碑上的六广门简介。 |
六广门始建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作为贵阳“九门四阁”格局中的重要一门,位于云岩区中华北路与沙河街交会处。在古代,出此门可直通修文六广驿站,抵达贵州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之交的水西地,六广门也因此得名。
从桑林到体育场的蜕变
作为贵阳城北方的重要关口,六广门的存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明洪武年间,奢香夫人从贵阳至水西建“九驿十桥”,其中第二驿便是六广驿 (今修文县六广镇),而从贵阳六广门经过古驿道可直达此驿站。当时这条驿道,相当于今天的贵毕路,是从贵阳往西的交通要道,促进了贵阳与周边地区,尤其是水西土司领地的交流与联系,加强了区域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在军事防御上,六广门作为贵阳城的门户之一,承担着守卫城市的重任,见证了诸多历史风云变幻。清代楹联大师刘韫良曾为六广门撰联:“关雄北控三巴远,江险西围六广深”,生动地描绘出六广门的雄伟气势和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民国时期,六广门一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一切,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杨森。
1936年,时任国民革命军二十军军长的杨森率部进驻贵阳。他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清晨都爱骑马外出跑马。当路过六广门西侧的桑园时,他被这里平坦的地势所吸引,便在桑园的旁边空地修建了一个简易体育活动场地。因为杨森是当时“合群体育会”的名誉会长,这个体育场便被取名为“合群体育场”。说是简易体育场,其实就是一片铺了些沙子的平地,几乎没有什么体育设备,但它却开启了六广门地区体育发展的新篇章,也成为了后来六广门体育场的雏形。
1945年,杨森调任贵州省主席兼贵阳市市长。此时的他,终于有了足够的权力和资源来实现自己心中更大的体育梦想——扩建合群体育场。在市政府会议上,他提出了这个计划,并顺利得到通过。随后,一场大规模的扩建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扩建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石材的获取就是一大难题。贵阳附近虽有采石场,但距离工地较远,运输石材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耽误工期。这时候,杨森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贵阳城墙。他一声令下,军民开始拆除城墙,搬运石块用于体育场的建设。就这样,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贵阳城墙,为六广门体育场的诞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杨森对工程极为上心,他住在附近的毛光翔私邸,常常亲临现场监工。1946年,体育场的主体工程完工,1947年,周边的场馆也陆续建成。扩建后的体育场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占地面积达500余亩,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跑道、露天剧场、游泳池、检阅台和体育馆等。体育场的东、西、北三面分别修建了“建国门”“抗战门”“胜利门”,每座门两旁立着方形石柱,气势恢宏。建成后的体育场因位于六广门附近,被正式命名为“六广门体育场”。
六广门体育场的建成,在当时的贵阳引起了轰动。它不仅是一座体育设施,更是贵阳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那个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六广门体育场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休闲娱乐场所。人们在这里观看体育比赛,感受运动的魅力,也在这里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六广门体育场的辉煌岁月
六广门体育场建成后,迅速成为了贵阳乃至整个贵州的体育中心。在民国时期,六广门体育场举办过各种体育赛事,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其中,最为轰动的当属1947年举办的“打擂比武”。这场比赛不仅是贵州武术界的一次盛会,更是吸引了来自四川、广东、湖北等地的武术高手云集贵阳。比赛项目丰富多样,包括搏击、摔跤、太极推手、散打等。比赛采取淘汰制,分东南西北四门,设门将,每门又设三关,参赛者先要过三关,破门将才能与擂主比武。比赛邀请了当时贵阳人公认为是武术高手的顾汝章担任总裁判,也是总擂主。打擂比赛进行了7天,现场气氛热烈。最终,有5人获散打优胜,6人获搏击优胜,5人获摔跤优胜,一人获太极推手优胜。这场比赛不仅展示了武术的魅力,也激发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成为了贵州体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除了武术比赛,六广门体育场还举办过各类田径、球类比赛。当时,足球、篮球、网球等项目在贵阳逐渐兴起,六广门体育场为这些运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条件。每到比赛日,体育场内总是人山人海,观众们为自己喜爱的球队和运动员加油助威,场面十分热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广门体育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对体育场进行了多次维修和改造,不断完善其设施和功能。上世纪50年代,体育场可容纳观众3000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体育场的规模和设施不断扩大和完善。1984年改建工程完成后,建筑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南看台下设有3条60米长室内跑道。田径场有6条400米半圆式跑道,两端有跳远、跳高、撑竿跳高、投掷区。田径场中心是70多米宽、104米长、共7200多平方米的草皮足球场。这些设施的完善,使得六广门体育场能够承办更多更高水平的体育赛事。
在这一时期,六广门体育场成为了贵州省和贵阳市各类体育赛事的主要举办地。贵阳市体育运动会、省、市下属单位的运动会和单项比赛都在此举行。它还接待过中国青年足球队等国家级足球队,为贵州体育健儿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让贵州人民近距离感受到了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魅力。
除了体育赛事,六广门体育场还承载着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1949年11月18日,贵阳市各界群众6万人在六广门体育场集会,庆祝贵阳解放。1950年1月14日,10多万群众再次齐聚于此,欢迎五兵团前指机关和主力部队参加成都战役后凯旋,欢庆贵州的解放和人民政府的成立。这些集会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凝聚了贵州人民的力量和信心,开启了贵州发展的新篇章。
时代变迁中的六广门
随着时代的发展,贵阳城的面貌日新月异,六广门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变革。2017年,贵阳市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项目,六广门体育场所在区域被纳入改造范围。这个承载着无数人回忆的体育场,迎来它的谢幕时刻。
2018年4月10日,随着最后一部分体育场看台被挖掘机推倒,承载82年历史记忆的六广门体育场正式拆除完毕。那一刻,许多老贵阳人心中充满了不舍和感慨。他们纷纷来到现场,用相机记录下这最后的时刻。一些人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与六广门体育场的故事,表达对它的怀念之情。
六广门体育场的拆除,并不意味着它的历史就此终结,而是为了迎接更好的未来。根据规划,在六广门体育场的原址上,将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体育文化综合体——六广门体育文化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将集体育、文化、商业、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贵阳市的新地标。
在规划设计上,六广门体育文化综合体充分考虑了市民的需求和城市的发展。它不仅包含了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如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馆、游泳馆等,还配套建设了商业街区、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养老敬老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此外,为了体现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规划还将文物保护板块作为重要方向,深入挖掘筑城优秀特色历史文化,注重筑城历史文化的保护。例如,对毛公馆按照老贵阳传统文化特质进行改建,以“中国味、现代风”为主题,选用“焦、浓、重、淡、清”五种颜色的板材拼接成外墙,延续六广门与毛公馆传统的灰瓦主色调。
六广门,这座承载着贵阳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地标,不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贵阳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和市民情感的寄托。它曾是贵阳城的重要门户,连接着贵阳与外界的交通,见证了无数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和军事活动。这里不仅是交通的枢纽,更是文化融合的前沿阵地,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滇文化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贵阳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六广门地区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六广门体育文化综合体的建设,将赋予这片土地新的活力和内涵。它不仅是对六广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对未来贵阳发展的美好展望。
综合:方志贵阳 天眼新闻 文字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