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君”将农田变为课堂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开展主题农耕实践活动,用科技解码农学难题
![]() |
同学们手持农具在试验田里劳作。张黔洋 摄 |
本报记者 肖知潞 特约通讯员 李琪南
近日,一场跨越240余天的沉浸式劳动教育结出实践硕果。
2024年9月中旬,在专业教师团队的悉心指导下,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在大学城校区试验田开展“人文种地君,请就位”主题农耕实践活动,让劳动教育从理论知识走向田间地头,转化为劳动成果,学子们变身“种地君”,用科技解码农学难题。
手持农具,将胭脂萝卜、油菜、白菜、豌豆等作物种子撒进土壤,2024年秋耕时节,同学们按照标准化农艺规程,为每粒种子优化生长微环境。
中耕松土、科学灌溉、绿色防控病虫害……在农作物生长的漫长维护期,同学们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细致的田间管理工作。
历经寒冬,今年春季,试验田迎来了丰收。胭脂萝卜表皮嫣红,油菜郁郁葱葱,白菜棵棵硕大,豌豆尖生机盎然……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同学们辛勤劳作的最好见证。
为科学评估学生的实践成果,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制定了一套全面、严谨的成果评定体系。产量评估采用专业测产方法,结合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考量同学们在种植过程中的田间管理水平;质量检测涵盖农作物外观品质 (如形状、色泽、大小均匀度)、内在品质 (营养成分含量、口感风味等),确保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综合考量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如对农事操作时机的把握、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方法的选择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依据上述评定标准,文化旅游与区域发展学院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了表彰。奖项设置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团队协作、科学探索精神的弘扬,激励更多同学投身于劳动实践,在农业领域不断追求卓越。
参与此次农耕实践,同学们深刻领悟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学到的农学知识,只有在亲手劳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从播种时对深度、间距的把控,到田间管理时对病虫害的防治,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我们的专业能力和耐心。”2023级网络与新媒体2班的学生徐满说,这片试验田不仅是农作物生长的地方,更是同学们成长的课堂。
2023级旅游管理2班的学生张涛说,在维护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许多困难,但同学们相互协作、共同攻克,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看到亲手种植的农作物茁壮成长,那份喜悦和成就感难以言表。
“以前对农业的认知仅停留在书本,如今亲身参与其中,我感受到农业的魅力与复杂性。”2023级农艺教育1班的学生幸湘说,自己对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传授实用的生产技能和专业知识,更在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文种地君,请就位”农耕实践活动,是贵阳人文科技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为培养学生们成为全面发展和契合社会需求的时代新农人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