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城关一小“女子中队”T台上迈出自信步伐
苗族刺绣 展非遗魅力
![]() |
合影留念。 |
![]() |
姊妹T台秀。 |
李文媛 本报记者 廖尚海
4月13日,在苗族传统节日“姊妹节”期间,黔东南州台江县城关一小“苗族刺绣女子中队”在台江县民族团结广场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以非遗传承为主线,通过习俗调研、技艺展示、T台走秀等形式,向全国来宾展现苗族刺绣的独特魅力。
记者了解到,在活动前期,台江县城关一小的老师们就带着中队成员深入苗族村寨,通过走访长者、查阅文献等方式,让姊妹节的历史渊源、服饰文化与刺绣技艺等民族元素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而且调研成果被整理成图文手册,成为中队成员理解非遗的重要教材。
4月13日下午,中队亮相民族团结广场进行刺绣展示与竞赛活动。现场陈列的上百件作品均由队员们亲手创作,纹样融合“蝴蝶妈妈”“枫树图腾”等苗族经典元素,色彩鲜丽、充满童真童趣。在竞赛环节,队员杨婷婷作品《姊妹花开》 斩获一等奖,她介绍说:“我用了4种绣法,每一种都代表苗族不同支系的特色,希望通过作品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的文化多样性。”
活动中,队员们还化身“文化小使者”,向来宾讲解苗族刺绣的材料选取、图案寓意及制作工序。来自上海的游客王女士感慨:“孩子们的讲解生动又专业,让我们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年轻态’。”
刺绣展示结束,队员们佩戴银冠、项圈,迈着自信的步伐走上T台展示苗族传统服饰。此外,中队还参与了姊妹节“游方”对歌、打糍粑、包五彩姊妹饭等民俗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从“小社团”到“大传承”,少年成文化传播新主力。苗族刺绣女子中队的实践,是当地“非遗进校园”项目的缩影。近年来,该校通过组建红领巾小社团、开设刺绣校本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等方式,让千余名少年儿童参与到苗族文化保护中。“孩子们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技艺,更建立了文化自信。”活动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推动更多类似中队的成立,让非遗传承从“小众坚守”变为“大众参与”。
随着姊妹节落下帷幕,苗族刺绣女子中队的故事仍在延续。正如队员们在活动手册中所写:“我们是绣针的持有者,更是文化的传递者。”在青少年的接力下,苗族刺绣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