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智造”——
全球最小磁悬浮“人工心”成功植入患儿胸腔
![]() |
医护人员展示全球重量最轻、体积最小的磁悬浮“人工心脏”,泵体仅有瓶盖大小。 |
4月1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病房,7岁终末期心脏病患儿俊俊 (化名) 的母亲难掩激动。一枚矿泉水瓶盖大小、仅重45克的磁悬浮“人工心”,正稳健地运转在俊俊的胸腔内。这枚由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全球最轻、最小“人工心”,不仅填补了全球儿童心衰磁悬浮“人工心”空白,更向世界提供了儿童终末期心脏病治疗的“中国方案”。
这枚“人工心”比全球最小体积的同类产品还小一半,以1500—3600转/分钟的黄金转速区间在低龄低体重患儿体内构建起稳定的血液循环系统。“其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地道的中国智造。”作为主要牵头研制者,董念国自豪地说,“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技术实现全球‘领跑’。”
儿童心力衰竭外科治疗是全球医学难题。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4万名心衰患儿住院,其中7%至10%亟需心脏移植,但全国每年儿童心脏移植手术不足百例。对无法等到合适供心的患儿而言,磁悬浮“人工心”是延续生命的关键。
据悉,这一人工辅助装置就像个超强动力“马达”,让疲惫不堪的心室得以休息,帮助维持全身血液循环,以辅助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度过困难期,既微创又效果显著。然而,现有“人工心”多为成人设计,体重低于30斤的患儿因胸腔狭小,长期陷入“无泵可用”的困境。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工心脏技术已经历多次迭代。受限于综合研发能力、材料工程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人工心脏领域一度发展滞后。
“人工心脏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进入国内的少量产品价格昂贵,且外国的‘人工心’偏大,不适合我国患儿。”董念国说,必须要打造一款我国儿童专属的“人工心”。团队历时3年,不断观察记录身体数据,历经多轮理论推演与实验验证,终于实现微型化磁悬浮技术的突破。
“儿童版‘人工心’绝非成人版的缩小,而是要为稚嫩身躯定制专属‘生命引擎’。”董念国说,这需要不断压缩装置体积重量,同时保证装置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团队基于儿童解剖特征实现微型化重构,反复研讨设计细节,从泵头尺寸到导线规格逐项优化,将装置重量压缩至45克,仅为原来研发最小成人泵的1/2,泵体直径缩减至2.9厘米。
“每一个生命都不能放弃,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敬畏。”董念国说,这项“举重若轻”的医疗科技,将让更多折翼的小天使重获心跳的力量。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