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鼓舞:荔波瑶族的文化血脉
![]() |
之十九 |
![]() |
瑶族群众跳猴鼓舞。 |
![]() |
黔桂开展猴鼓舞等民族文化交流。 |
![]() |
瑶族猴鼓舞。 |
![]() |
瑶族猴鼓舞。 |
![]() |
猴鼓舞开场。 |
瑶族猴鼓舞,流行于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白裤瑶人中的一种舞蹈。猴鼓舞在丧葬祭祀的场合中表演,构成了它特定舞蹈形式。2008年6月,由贵州省荔波县申报的瑶族猴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瑶山:弥漫民族烟火气息
要认识瑶族猴鼓舞,我们得先认识荔波县瑶山村。
瑶山村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境内,传统的自然村寨,地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缓冲区,浓郁多彩的瑶族民俗民风,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示。随着社会的进步,瑶族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传承千年的瑶族文化。
2021年9月10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42个“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其中,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白裤瑶猴鼓舞上榜,荣膺2021-2023年度“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瑶族人家的烟火气息,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民俗风情。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多努”,因男子穿着上宽下紧及膝的白裤而得名。荔波瑶山白裤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是一支长期深居高山密林,过着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狩猎民族,至今仍保存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远古遗风,因其民族文化保存最完整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赠予“人类文明的活化石”之称。这里民风古朴,民族风情浓郁多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猴鼓舞”就是其特有的民族民间舞蹈。
瑶族“猴鼓舞”,以模仿猴子各种姿态神情为基本特点,其舞姿粗犷拙朴,节奏强烈,其鼓点合奏雄浑苍凉,充分表现原始朴素的自然以及天地人完美统一的至高境界。以前常在葬礼中跳猴鼓舞以祭祀祖先和护送亡灵,葬礼中跳猴鼓舞在砍牛致哀后进行,意在送魂,以求祖先的庇佑及亡灵的安息。
猴鼓舞:展示荔波瑶族迁徙历史
2008年,“瑶族猴鼓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族猴鼓舞”瑶语称“玖格朗”,源于猴子救助瑶族祖先的故事。
传说瑶族祖先从广西迁徙经过荔波捞村遇上危难时,山中的一群猴子解救危难并一路指引道路保护祖先,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迁徙之苦及感恩神猴的救护,模仿祖先跋山涉水的情景及神猴聪明伶俐、抓耳挠腮、活蹦跳跃的神情姿态而产生了猴鼓舞。
拨开传说的神话迷雾,在这里,猴子是和亡灵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人的观念中,人的归宿和来源画了一个圆,最后回去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出处,俗称“老家”。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见,舞蹈中的猴子其实就是瑶族当年四处迁徙的先民们。
瑶族以这样的方式讲述了瑶族人类的起源故事。瑶族十分崇拜祖先,故而其葬礼也分外讲究,大致要经洗尸入棺、砍牛致哀、跳“玖格朗”、喝酒抬棺、浅坑置棺、长席就餐和过三朝等几个程序,跳“猴鼓舞”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表演时,众铜鼓手和嗡桶手站成一斜排击鼓、击嗡桶伴奏。舞蹈人数不限围木鼓站成圈,做屈膝踏步动作。由单人在圈内击木鼓而舞,一人跳完下场另一人再接着跳,每人的独舞都带有竞技性质。由于每人的表现力不同,因而形成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而构成舞蹈多彩的特点。全舞风格古朴粗犷、热烈激越,又不乏矫健敏捷跳跃奔狂的场面,充分体现瑶族人民奔放粗犷的原始民族性格。
猴鼓舞是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产物,它缩影式地展示了荔波瑶族迁徙的历史,揭示了他们为生存而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为瑶族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跳起猴鼓舞,白裤瑶的人们仿佛在和自己的祖先对话,可以读懂祖先们不离不弃,一路迁徙,繁衍壮大的生存之道。原始古朴的猴鼓舞是白裤瑶代代传承的文化密码,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方式的多样,猴鼓舞不仅出现在祭祀活动中,而且出现在各类表演或节日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