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职业教育早点从“热起来”到“香起来”
![]() |
关育兵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在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其发展势头迅猛,从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到“双高院校”与职业本科院校建设的稳步推进,以及产教融合、教育数字化的深度拓展,“中国职教”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与潜力。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职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与公众认知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温差”。
人民智库发布的报告揭示了公众对职业教育矛盾的态度:一方面,过半受访者表达了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诸如“生源差环境乱”“毕业生待遇差”“受歧视丢面子”等现实顾虑又普遍存在。这种矛盾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社会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过去,职业教育因办学资源匮乏、治理体系不完善,在教育质量与社会声誉上远不及普通教育,导致负面刻板印象深深扎根于公众心中。尽管如今职业院校在办学条件与治理水平上已有显著提升,部分院校甚至在人才培养成果上可与本科院校媲美,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与就业数据就令人瞩目,但历史遗留的偏见依然顽固。
当下,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是影响公众认知的重要因素。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产业对接能力等方面差异巨大,这种参差不齐的现状使得公众难以对职业教育形成统一的良好印象。更为关键的是,在人才发展生态中,职业教育毕业生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对待。技能人才薪酬改革推进艰难,地域、企业间执行差异明显,中小企业受成本制约,难以给予技术工人合理薪酬。同时,在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等社会主流职业通道中,职业教育毕业生常常遭遇隐性门槛,职业发展空间受限,这无疑极大地削弱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与社会认可度。
升学层面,“普职分流”带来的焦虑如阴霾笼罩在家长和学生心头。在传统观念与现有教育评价体系影响下,职业教育被误读为“低人一等”的教育选择,加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相对单一的流通机制,进一步固化了这种偏见。破解这一困局,需从制度设计层面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深度融通,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宽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渠道与发展空间,消除人为设置的教育分层。
从产业视角来看,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是共生共荣的关系。产业升级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创造了大量技能人才需求。但产业发展的周期性与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决定了单纯依靠产业拉动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局限性。职业教育必须主动出击,深化产教融合,不仅要为产业输送人才,更要凭借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产业升级的技术策源地,全方位提升技能人才的职业尊严与社会地位。
职业教育从“热起来”迈向“香起来”,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院校、企业、社会协同发力,从政策扶持、资源配置、观念转变等多维度持续深耕,才能真正让职业教育成为大众心向往之的优质选项,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来源:广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