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爱,是最动人的教育叙事

——读《爱的教育》有感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爱的教育》 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最本质的底色是爱。这种爱不仅体现为生活上的关心,更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滋养与人格成长的托举。古语“亲其师,信其道”揭示的教育智慧,在当代课堂中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当学生沐浴在教师真诚的关爱中,当他们的独特性得到充分尊重,那些发自内心的信任便会转化为主动求知的内驱力。这种转化往往润物无声——正如我们常见的情形,孩子因喜爱某位教师,便会不自觉地在相应学科投入更多专注,最终收获知识增长与品格提升的双重果实。

    回溯自身的成长经历,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老吴”始终是我教育生涯的启明星。他用灵动鲜活的教育案例构建知识殿堂,更以慈父般的关怀温暖着每个孩子的心灵。正是这份春风化雨的力量,让我在语文学科中找到精神共鸣,最终也选择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立志将这份爱的传承延续下去。

    班级里的小胡同学曾如幽谷百合般静默。这个因病留级的学生总是形单影只,课堂发言近乎静音,成绩长期徘徊在后段。家访得知,父母长期缺位的成长环境,叠加环境的变化,让这个敏感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筑起心墙。某次课后,当其他学生簇拥着分享趣闻时,我注意到角落里的她正专注书写。俯身询问间得知是在创作小说,我轻拍她的后背鼓励:“未来的文坛新星或许就在这里诞生。”这次对话成为破冰的起点。

    在后续教学中,我刻意捕捉小胡习作中的闪光片段,创造机会让她在课堂朗读。当热烈的掌声第一次为她响起时,我看见晨露般的笑容在她眼角绽放。特别令我动容的是她在《漫画老师》中的告白:“芶老师是读懂星星的人。”这句话成为我工作以来最珍贵的勋章。通过组建爱心互助小组,引导热情开朗的同学主动亲近,集体的温暖逐渐融化了小胡的心防。如今,这个曾沉默的孩子开始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课间也能听见她银铃般的笑声,成绩也有所提升。

    这些教育实践让我愈发坚信:真正的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是用爱意浇灌希望种子的过程。当我们以教育者的赤诚守护每个独特灵魂,便能见证破茧成蝶的奇迹。这或许就是教师职业最神圣的使命——以爱为舟,载着年轻的生命航向辽阔的星辰大海。

    以情润心,用心育人,是我品读了《爱的教育》 之后最深切的感悟。这部经典著作揭示的育人真谛,恰如星辰指引着我的教育航向——学生的情感需求,始终是教育叙事中跳动的脉搏。当稚嫩的心灵被焦虑的阴云笼罩,再明亮的智慧之光也难以穿透;唯有以真诚的关怀作舟,方能载着年轻的生命穿越情绪的湍流。在实践耕耘中,我始终将情感雷达调至最灵敏的频率,在知识的传递之外,更要读懂那些闪烁在眼眸深处的情绪星芒。

    班级里的周同学如春风中突然静止的纸鸢。这个素来活跃的男孩连续数日沉默,晨读时低垂的脑袋、课间独坐教室的身影,都被我捕捉到微妙的情绪褶皱。某个暮色染窗的傍晚,我正在教室批改作业,以闲聊业余生活作引,渐渐叩开了他的心门。原来父母离异的飓风正席卷他的世界,11岁的他正被家庭重组所困惑。我摸摸他低垂的脑袋,将心理学中的“情绪天气预报”转化为童言童语:“现在你的心里正在下暴雨,但老师会和你共撑一把伞。”

    此后三个星期的晨曦暮色里,我特意在作业本里贴了向日葵便利贴,课间用5分钟化身专属树洞。当他的作文里出现“芶老师是能把眼泪变成彩虹的人”这样的句子时,我知道他心中的阴霾正在消散。更令我欣慰的是,通过家校沟通搭建起的桥梁,让原本焦虑的父母学会用“情绪温度计”与孩子对话。如今教室窗边那个托腮凝望的身影,又重新绽放出朝阳般的热忱,甚至在辩论会上成为了反方主辩手。

    《爱的教育》 是一本思想深刻、启发性强的教育类书籍。读完 《爱的教育》后,我更加坚信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真正的育人者既是知识摆渡人,更是心灵守望者。当我们俯身聆听每朵心花的开合节奏,用共情的雨露滋养那些隐秘的裂缝,教育的奇迹便会悄然绽放。这或许就是教师最动人的使命——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更要成为点亮心灯的燃灯者。

    本报记者 郝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