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6版:论苑·基教 -> 在文学类文本中如何培养初中生
深度思维能力策略研究

思维探究

在文学类文本中如何培养初中生
深度思维能力策略研究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张金婵

    深度思维能力是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文学类文本教学的特点,从文本细读、问题驱动、多元解读和情境创设等方面探讨了深度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为民族地区文学类文本教学培养初中生深度思维能力提供参考。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深度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等复杂认知能力[1]。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还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二、深度思维能力的内涵与重要性

    深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批判性分析和创造性应用的能力[2]。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体而言,深度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能力:能够对文本的结构、语言和意象进行细致分析。

    2.综合能力:能够将文本中的信息与自身经验或其他文本进行整合。

    3.评价能力:能够对文本的主题、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

    4.创造能力:能够基于文本进行创造性表达和再创作。

    三、文学类文本教学中深度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 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文本细读是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具体方法包括:

    1.语言分析: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分析文中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自然意象表达思想情感。

    2.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结构层次,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例如,在教授《背影》 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背影”描写,探讨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3.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 时,可以分析“山”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探讨其与愚公精神的关系。

    (二) 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问题驱动教学法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具体方法包括:

    设计开放性问题:提出具有争议性或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例如,在教授《愚公移山》时,可以提出“愚公移山是否合理?”的问题,鼓励学生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角度进行辩论。

    引导深度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授《背影》 时,可以提出“父亲的‘背影’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讨论。

    鼓励查阅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补充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授《邓稼先》 时,可以引导学生查阅我国当时科技发展背景,深入理解文本的邓稼先民族精神意义。

    在教授《愚公移山》 时,教师提出“愚公移山是否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小组讨论,从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等角度展开辩论。这种问题驱动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表达能力。

    (三) 多元解读: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文学类文本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多元解读。具体方法包括:

    多角度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如文化背景、人物心理、社会意义等。例如,在教授《背影》 时,可以引导学生从父爱、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等角度进行解读。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然后进行成果展示。例如,在教授《藤野先生》 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塑造方法、民族精神和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解读。

    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基于文本进行再创作,如续写、改写或改编。例如,在教授《木兰诗》 时,可以引导学生改编剧本,通过表演的方式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授《背影》 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父爱、社会背景和个人情感等角度进行解读,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展示成果。学生通过多元解读,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深层含义,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 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

    具体方法包括:多媒体辅助: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或音乐,创设真实或虚拟的情境。例如,《紫藤萝瀑布》 是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自然描写类文本,适合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自然景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 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古文,适合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再现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的对比。

    情境写作: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写作,如续写或改写。例如,在教授《背影》 时,可以引导学生以“父亲的背影”为主题进行情境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通过以上策略,学生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结语:在文学类文本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深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从文本细读、问题驱动、多元解读和情境创设等方面入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2]安德森: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子项目Ш“民族地区初中阅读教学的深度思维培养路径研究”(立项编号:MJ22013)研究成果】(作者单位:紫云自治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