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校长,有点“不务正业”
课间变身“孩子王”,带领大家动起来
![]() |
学生在贵州省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进行攀岩运动。 |
![]() |
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杨昌盛校长在和学生玩滚轮胎。廖士萱 摄 |
本报记者 廖尚海 特约通讯员 梁文
全校安装了23个篮球架,课间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肆意游戏玩耍,午间还在学校设置了“点歌台”……因为这些,黔东南州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的杨昌盛校长曾被学生家长、甚至老师认为不务正业。然而,就是这么一位校长,坚持以体育人五育并举,让小小的新州镇第二小学变成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和摇篮。
1 我是一名体育受益者
4月初,一则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关注,视频中一名戴着眼镜的校长带着孩子在操场上组织篮球比赛,陪着孩子在游戏区玩游戏,校长叫杨昌盛,就是被大家称为“不务正业”的校长。
这些视频拍摄的时间是在课间,可以想象下课后或者大课间,杨校长和学生们“玩”得到底有多疯狂。
疯狂的背后是对体育运动的热爱。
“可以说运动让我走出了那个只有巴掌大的小山村。”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杨校长感慨万千。
杨昌盛家在黄平县野洞河乡(原崇仁乡) 龙角村。上世纪80年代他就读于村里的小学,大概三四年级的时候,乡里组织了一场运动会。
杨昌盛连自己都不知道要参加的项目,但还是积极地报了名。不久后,才知道运动会有个游泳项目。
“我会游泳,就参加游泳比赛!”龙角村边有一条河,从小生活在水边的他尤其自信。
乡里的比赛如期举行,杨昌盛的自信也并不盲目,在游泳比赛中,杨昌盛拿了个第三名。
那个年代,乡里第三名的头衔还是很有分量的,用杨昌盛的话说,感觉走路都带风,荣誉感满满,这让杨昌盛备受鼓舞,在学习上认真努力,在体育上极度热衷。
1989年,初中毕业后杨昌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镇远师范。
“我自己就是体育的受益者。”杨昌盛告诉记者,也正是这个第三名,一直鼓励着自己奋发图强,这也造就了杨昌盛30余年的教师生涯。
2 小小校园,装了23个篮球架
镇远师范毕业后,杨昌盛回到野洞河乡,成了野洞河小学的一名教师。
回乡任教十年,杨昌盛从教师成长为一位校长,这期间他把一个全县倒数第二的乡镇小学变成了综合成绩排名全县第二的小学。
因为工作突出,杨昌盛被调到县城,成了新州镇第二小学的校长。到校不久,杨昌盛发现老师们状态都不怎么好。
杨昌盛解释,老师们经常因为身体不适而请假,高血压、高血脂成了老师们的多发病。
认真思考后,杨昌盛在学校出台了一项规定:每天上午,老师必须到校出操跑步。
一开始,很多老师持反对意见。但杨昌盛一再坚持,甚至将此列入教师的出勤考核。坚持一年后,老师们自己也发现,身体不适的情况得以改善,老师们投入工作的精力更旺盛和专注,大家从之前反对和被动变成了积极主动参与。
不仅仅是老师,杨昌盛开始提倡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加强学生体育活动开展。
采访当天,记者走进校园发现,富有民族特色的大课间刚刚结束,同学们意犹未尽,又奔向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
操场上,一群孩子在玩轮胎阵,他们小心翼翼地穿越、攀爬;吊环下,几位同学跃跃欲试,不断地挑战自我;平衡木上,同学们相互比平衡、赛速度,争先恐后。
老师们则穿梭其中,或为学生加油鼓劲,或指导动作要领,确保运动安全有序。整个校园沉浸在欢乐而热烈的运动氛围中。
“为了让孩子们动起来,我们绞尽脑汁。”杨昌盛满脸欣慰地介绍,学校创新利用空间,新增多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小型体育项目,让每一个孩子在不经意间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一场篮球比赛,学校规定无限制次数换人,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场,让所有孩子都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
面对有限的校园场地,学校巧妙规划,在原有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平衡木、攀岩、滑滑梯、吊环、滚轮胎等20余项体育活动项目,将原本局促的空间变成了孩子们的运动乐园,仅篮球架就安装了近23处,成功破解运动场地标准化难题。
3 让孩子们都动起来
“来得早,回得晚!”正是因为学校丰富的体育运动,孩子们把学校当成了乐园,对此杨昌盛深有感受。
在一般学校里,放学后孩子都会立即背上书包回家。但在黄平县新州镇第二小学,孩子们一放学就涌向操场各个角落的体育运动场地上,反倒是等孩子的家长们在校外排起了队。
“怎么还不回家?”
“我还没玩够嘛! ……”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放学后家长接到孩子时的对话。家长虽然显得有点无奈,但却没有任何责备的话。
杨昌盛告诉记者,之前家长是持反对意见,认为让孩子们动起来是“不务正业”,然而,杨昌盛和学校老师们发现,动起来的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会了什么叫团队精神,什么叫各司其职。
学校之前小胖墩、小眼镜一大堆,而现在2000多名孩子中,只有10余名孩子戴眼镜,体质得到明显提升后的孩子,精力更加充沛,学习的效率更高。
总之,在校园里,除晨跑、大课间、跑操这些“规定动作”,新增的“小场地”体育项目,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课间活力满满。
记者还了解到,在校园外,新州镇第二小学开展了劳动实践、亲子运动、家校体育赛事等精彩纷呈。由此学校构建了“5+2”育人体系,五天校内筑牢运动基础,两天校外拓宽成长空间,形成家、校、社三方协同,确保学生日均体育活动超2小时。充分利用有限空间、时间和课外活动,助力孩子挥洒汗水,探索出一套独特的育人模式。
正因为杨昌盛校长和老师们长时间以来坚持以体育人,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下,该校连续九年蝉联全州基础教育质量先进单位;该校科技社团曾斩获贵州省第二届青少年学生机器竞赛金奖,2024年在中国小篮球联赛黔东南分赛区中,U12男、女队分获季军。而在2023年至2024年,黔东南州小学毕业质量监测中排名前列,实现了体育、科技、艺术“多点开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