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永富:让每个孩子触摸科学的温度
![]() |
![]() |
本报记者 郝梦 特约通讯员 瞿远恒
在黔南州瓮安县第六中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他就是任永富,一位扎根基层教育一线的科技教师,更是黔中大地科技教育的“播种者”。自2019年担任贵州省科普创作协会科技志愿服务队及瓮安县科协科普志愿队队长以来,他始终以“让每个孩子都触摸到科学的温度”为信念,在偏远山区搭建起通向未来的“星光桥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书写着一位基层科教工作者的动人篇章。
云端筑梦
铺设知识传输之路
2020年,任永富敏锐地捕捉到科技教育转型的契机,踏上了科技志愿服务的“云上长征”。
从2020年3月至2024年12月,他依托中国科技志愿服务平台,累计完成8个线上项目,日均服务时长超过4.8小时,深夜、周末为学生答疑成为常态。他搭建的“云端科技馆”覆盖全县40余所中小学,通过直播课堂、在线实验指导等形式,实现线上线下累计服务2.7万人次。对他而言,屏幕两端连接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向往与梦想的触角。
资源整合
打造科教转化枢纽
作为全国特色工作室——瓮安六中校园科技工作室的创建者,任永富始终致力于将优质科教资源转化为可触摸的“科学火种”。
他将“中国天眼”科普知识、航天模型、科普大篷车教具转化为模块化课程,设计出“水火箭里的空气动力学”“土壤PH值与茶产业”等沉浸式实验课,让抽象原理在动手实践中具象化。近三年,他牵头组织20余场校园科技节、4次“星空有约”主题研学,带领孩子们在茶海测土壤,于矿区寻化石,把课堂延伸至山野田间,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工作室累计开发的32套校本课程,成为县域科教资源共享平台的核心载体。
机制创新
突破师资力量瓶颈
面对基层科技师资紧缺的现实,任永富积极探索“问题导向—项目驱动—实践强化—人格培养”四位一体的教师培训模式。5年来,他累计培训全省科技教师500余人次。他主导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师资工作坊”,在2024年相关活动中,使瓮安县获奖率占黔南州85%,位居全州第一。他本人也获评“优秀组织工作者”。在他的推动下,全县中小学组建科技社团200余个,初步形成“校校有特色、生生皆参与”的科技教育生态,科技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选项。
深耕不辍
用成绩书写科教答卷
在任永富的带领下,瓮安六中科技工作室不断攀登新的高度。2021—2024年,学生在国家级科技竞赛中获奖28人次、省级119人次,学校连续三年荣膺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学校”,工作室也于2023年跻身全国“特色工作室”行列。这些荣誉背后,是他无数个日日夜夜地耕耘。为指导学生参与航天模型竞赛,他在实验室通宵达旦调试器材;为筹备科普大篷车下乡活动,他驾车数百公里运送设备。可他最看重的,并非奖项和称号,而是孩子眼中的改变:“当孩子们用矿泉水瓶做出能升空的水火箭时,他们第一次相信,科学不是课本上的符号,而是可以握在手中的力量。”
如今,任永富构建的科技志愿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县80%以上的中小学与社区,他正带领团队筹建“县域科技教育共同体”,计划通过数字平台,将优质课程资源输送至更多偏远村寨。在他看来,科技教育的使命,是“点燃”——点燃孩子对未知的好奇,点燃教师对创造的热情,点燃乡村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