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生:一生探索“教育救国”真理
![]() |
1937年夏,王若飞 (右一) 在太原和舅父黄齐生 (中坐者)、妻子李培之、堂弟王景任合影。 |
![]() |
黄齐生的战友情。 |
![]() |
媒体报道读者悼念黄齐生先生。 |
![]() |
游客在阅读黄齐生故居简介。 |
![]() |
游客在了解黄齐生生平。 |
![]() |
之十七 |
黄齐生(1879―1946年),贵州安顺人。他一生坚持真理、正义和民主,不仅是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民主战士,也是学者,诗人,剧作家。他和陶行知、黄炎培等同为中国教育的先驱。
婉言谢绝重职 一心从事教育
黄齐生,祖籍江西抚州,贵州安顺幺铺人,原名禄祥,又名鲁连,号青石,晚年号石公。
黄齐生幼年多病,8岁始发蒙,与兄长黄干夫同师外祖父王紫霑、表兄彭雨生,因家庭经济十分拮据,15岁时黄齐生不得不辍学入安顺“义兴恒”商铺当学徒。在饱受店主欺凌、剥削的艰苦岁月里,黄齐生背着老板坚持自学,诸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以及中国古典名著,这段经历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此外,他还有机会读到其兄黄干夫从贵阳经世学堂带回的近代西方政治、哲学书籍及康梁维新派人士编辑的期刊报纸,使他接触了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和中国维新人士的主张。
1904年,黄齐生告别8年的帮工生涯,因兄长黄干夫的关系,受聘于贵阳“群明社”任总经理。同年,黄齐生又到刚成立的民立小学堂任教。民立小学堂成立不到一年,即改为达德学堂(皆属贵州近现代第一所新式学校),黄齐生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群明社”总经理职务,一心一意地从事教育事业。
1905年8月,黄齐生倡议在达德增设女子小学,得到校方大力支持。达德冲破社会舆论和其他种种阻力,招到女学生十余名,聘达德书社社员董伯平之妹董德莹为女小教师。不久,黄齐生又在校内倡导“天足”运动,说服女儿、侄女及女教师董德莹带头不缠足,其影响遍及全校并在贵阳传播开来。
1908年,黄干夫工作变动,他在达德的董事职务由黄齐生接任。此时,全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夜,贵州也形成了主要由开明绅士组成的两个政党,即自治学社和宪政预备会。双方政见不和矛盾尖锐,这种状况极不利于贵州革命。黄齐生与黄干夫等奔走于两党之间调解矛盾促使相互缔约,共谋起义。
1911年起义前夕,达德师生已组织起来,领取了枪支护校和参加城防稽查。9月14日,贵州大汉军政府成立,达德全体师生前去军政府慰劳军队。贵州辛亥革命成功后,新政权欲委黄齐生以重职,他婉言谢绝,仍一心从事教育。1915年5月7日,北洋政府在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上签字,黄齐生得知消息,领导全校师生参加了示威游行。回校后黄齐生又书写“勿忘五月七日”几个大字并刻碑立于校园内。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后,黄齐生与同仁联名致电筹安会,坚决反对复辟帝制。黄齐生通电云南,响应蔡锷讨袁起义,并派王若飞到铜仁策动驻军讨袁。
赴欧洲留学 结识多名早期革命家
黄齐生尤喜利用新剧 (话剧) 来宣扬民主意识和民主思想,一时达德学校成为传播新剧的舞台和中心。该校公演的《维新梦》 《武训兴学》 《丁文诚除奸》 《亡国恨》 《共和鉴》 《奢香夫人》等,在贵阳产生了很大影响。
1927年,达德学校被莫须有的罪名解散,黄齐生也被以“主张自由恋爱”等罪名而被通缉。逃到上海的黄齐生发表《“新贵州”之真实现象》一文,揭露贵州反动当局摧残教育、迫害进步人士的暴行。1929年8月4日,达德复校,黄齐生又致电祝贺。
黄齐生在贵州做的另一件有重要意义的事是,率学生赴国外留学,寻探救国救民的真理。
1918年春,黄齐生率官费、半官费及自费留学的贵阳学子二十余人赴日本留学。行前,他得知孙中山先生在上海,遂与学生一起拜望了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洗礼。
到日本后,黄齐生为留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日夜辛劳。同时,他还留心考察日本的文化教育和风土习俗。次年,中国国内爆发五四运动,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与日本一些轻蔑中国人的举动激起中国留学生的愤慨,王若飞等毅然退学,在黄齐生带领下返回祖国。
为了更多地了解国内教育现状,黄齐生将归国留学生组成贵州教育参观团,考察沿海及周边省市的教育,加深了对中国当下教育现状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经北大胡适先生介绍,黄齐生在北京会见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参观团回到上海,值上海有组织赴欧勤工俭学的机构组织赴欧勤工俭学,黄齐生立即与之联系,并多方筹措经费,带领王若飞、刘方岳、刘嵩生等学生搭上了赴欧洲留学的邮轮。
到达欧洲后,黄齐生先后在伦敦、巴黎等地学习和工作。这批学生皆为勤工俭学学生,而西方生活所需费用较高,学生在企业打工所得费用很少,须十分节俭,方可维持基本生活。黄齐生既要为学生们洗衣做饭,还得到工厂去打铁,所得收入补助学生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挤时间学习外语,指导学生的学习。
在巴黎,黄齐生还结识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蔡和森、罗迈、徐特立等人。这对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确立和今后始终追随中国共产党,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黄齐生还大力支持《少年》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份杂志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所办。1923年,王若飞受党的派遣,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黄齐生回国后仍在达德协助凌秋鹗办学。1925年,黄齐生任省教育部门的视学,访问了多个县乡,了解教育情况,提出不少改革意见。1926年,黄齐生任省立三中校长。
安息在红色土地
1929年春,被贵州军阀周西成通缉迫害流落到南京的黄齐生,接受了中国当代教育家陶行知的邀请,到陶行知主办的晓庄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指导。黄齐生对陶行知的办学方略及晓庄的探索精神极为赞赏。在该校建立三周年的纪念会上,他写了一副对联以示祝贺:
披荆斩棘,万丈高楼从地起;
知难行易,一声长啸破天荒。
这副对联既是赞扬,也表达了他从事师范教育的信心。无奈好景不长,次年4月晓庄学校竟又遭反动当局查封。在晓庄工作期间,黄齐生因陶行知得以结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黄炎培、江文渔、晏阳初等著名教育家。应黄炎培等推荐,自1931年起,黄齐生相继担任过昆山徐公桥农村改进实业区总干事,兼农村改进讲习所负责人,又担任过山东邹平乡村研究院及河北定县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文史教席。1934年秋,黄齐生又出任中华职业教育漕河泾农学团总干事。不久,应友人之约,前往广西任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实验部主任。1938年,黄炎培介绍他赴云南主持开蒙垦殖场的新村建设工作,任村务总干事。在当地开办小学4所,成人夜校4所,并办农忙托儿所,受到村民的欢迎。1941年,黄齐生受聘任重庆歇马场乡村建设育才学院文史教员。1942年,黄齐生出任正则艺专文史教授。
1946年2月10日,重庆发生较场口事件,民主爱国人士李公朴、郭沫若被特务打伤,延安各界公推黄齐生为代表赴重庆慰问。工作完成后,黄齐生写成了《延安选举见闻记》 《对于社会大学之我见》等文章,又赴正则艺专、育才学校进行演讲。4月8日,黄齐生与王若飞、叶挺、邓发、秦邦宪等乘飞机返回延安,飞机不幸在山西黑茶山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黄齐生时年67岁。
噩耗传来,举国哀恸,延安、重庆等地举行了空前的悼念活动。朱德、徐特立、陈毅、董必武、林伯渠、郭沫若等革命前辈纷纷撰文赋诗,缅怀为人民事业牺牲的革命老人、教育家和坚强的民主主义战士黄齐生。其中,林伯渠的七律 《悼黄齐生先生》 写得凄切动人,概括了黄齐生一生主要业绩。诗云:
山城意趣似髯仙,文教蜚声卅载前。
惊座骋谈饶正义,壁秦亮节诩时贤。
不道巴江人暂别,竟同吾党血相连。
消寒文会那堪忆,读罢遗篇一惨然。
延安“四八”烈士追悼会后,黄齐生与其他烈士一起同葬在延安,永远安息在延安这块红色的土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走进黄齐生故居重温先贤爱国主义情怀
穿过历史的长廊,探寻黄齐生先生的足迹。近日,记者走进安顺经开区幺铺镇青源村,由青苔堡寨门入村,就来到了坐落于此的黄齐生故居。
黄齐生是近代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也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的舅父。黄齐生一生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真理,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自接见,毛泽东称赞他是“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的第一人。”1946年4月,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是“四八”烈士之一。
这座坐北朝南的石木结构青瓦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黄齐生于1879年12月18日出生于此,这里不仅是他度过童年和少年的地方,更是黄齐生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真理的起点。
穿过门楼,步入黄齐生故居,沿过道前行,走进正房与厢房,只见木墙古朴,门窗典雅,处处透露着传统建筑的独特韵味。厢房紧依正房两侧,与祠堂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占地约200平方米的故居。故居内,实物还原的生活场景和镌刻的石碑,静静地诉说着黄齐生的故事,也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安顺经开区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发展,曾多次组织相关部门,邀请邓克贤、潘玉陶等专家学者,对黄齐生故居的保护和挖掘进行走访、调研和修缮。
2018年,黄齐生故居经过全面修复,新建陈列馆、便民服务中心和配套设施,并对周边民房外立面进行改造。通过对故居和展厅进一步规划功能,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点免费对外开放,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和完善的参观体验。
走进黄齐生陈列馆,750平方米的馆内空间被分为序厅、展厅和学术展览交流厅,多角度讲述了黄齐生不同时期的经历。展厅共分为艰难砥砺、教育救国、寻求真理等六个章节,记叙了黄齐生的生平事迹,让人们深刻感受着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安顺市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之美,更能够感受到黄齐生先生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黄齐生故居,成为了集传承红色基因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重要场所,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缅怀先烈。
在参观过程中,来自重庆的游客张女士告诉记者:“之前对黄齐生先生的事迹并不太了解,通过实地了解之后,我深受感动!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值得我们学习。”来自长沙的游客李先生则表示:“我觉得这样的红色文化之旅很有意义,既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又能够涵养我们的爱国情怀。”
近年来,随着对黄齐生故居保护与修缮工作的不断推进,故居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村庄优美宜人、宁静祥和。经过数年的提质升级,黄齐生故居已然成为了安顺红色文化和文旅融合的亮丽名片,迎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多所学校的研学团队。
黄齐生一生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真理,他的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如今,黄齐生故居是安顺经开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获批第六批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授予“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确定为“贵州省文物保护暨开放利用典型案例”,发挥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作用。
综合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