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2版:综合
->
漆画与弦乐侗族大歌共舞
漆画与弦乐侗族大歌共舞
贵州师范大学“漆韵弦歌”开启跨界艺术对话
![]() |
自发组织的师大学生侗族大歌队现场表演。 |
![]() |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漆艺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金艳为现场观众讲解。 |
![]() |
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郭薇老师现场即兴演奏。 |
本报记者 肖知潞
近日,贵州师范大学美术馆展厅内流淌着独特的艺术韵律。由贵州师范大学“艺见·益美”辅导员美育工作室、“青蓝匠心”工作室及漆艺创作与研究中心共同打造的“漆韵弦歌”沉浸式艺术展演,在侗族大歌清亮的声线中拉开帷幕。这场持续近2小时的艺术实验,将传统漆画、世界级非遗与西洋弦乐编织成多维度的感官盛宴。
展厅中央,205幅首次在黔公展的全国漆画作品构成回旋式展墙。这些来自全国艺术家的创作覆盖传统纹样到当代抽象风格,金属、螺钿、蛋壳等不同材质与漆的完美融合,让每一幅画作熠熠生辉,与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郭薇博士的大提琴即兴演奏形成奇妙共振。“我们刻意模糊表演区与观展区的界限,让大提琴的绵长音色成为漆画色彩的听觉注解。”郭薇老师的即兴演奏并非独立表演,而是根据观众驻足观赏的漆画主题实时变奏,形成“一人一画一曲”的个性化观展体验。
活动现场,20名身着侗族服饰的师大学生以侗族大歌“众低独高”的演唱技法,在 《布谷催春》的韵律中缓步穿过观展空间。这种打破常规的“移动式展演”,让观众在视觉追踪中完成对漆画线条的动态解读。
现场活动近300名观众参与,并纷纷表达对美的体会。有同学感叹:“大歌的复调结构竟与漆艺的叠加层次如此契合。这一刻,感觉漆画不只是用眼睛看的,更像把山川湖海的声音都封存在了画框里。”
这场打破艺术门类壁垒的跨界实验,既刷新了校园美育的实施形态,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年“更亲近”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