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5版:文化 -> 侗族大歌:让世界听见“和谐之声”

侗族大歌:让世界听见“和谐之声”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之十八

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

在贵阳IMAX-GT影城门口,侗族姑娘正在演唱侗族大歌。

歌声悠扬。

侗族姑娘陆暖苏将侗族大歌带上了湖南卫视。陆暖苏 供图

侗族大歌演唱。杨代富 摄

从江县千人共歌欢度侗族大歌节。中国日报网

榕江县宰荡侗族大歌队在鼓楼练唱。杨秋平 摄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2008年6月,贵州省从江县、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申报的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每个侗寨都有歌班

    侗族大歌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的贵州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以及广西三江县,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含今黎平县永从三龙、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水口、龙额,从江县小黄、往洞、谷坪、高增、贯洞、洛香等乡镇,民间习惯称为“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千三”、“二千九”等。贵州榕江和广西三江的部分村寨则属于大歌流传的边缘地区。侗族大歌的代表性曲目有《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等。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以往侗族孩子从很小时便进入歌班学习,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班,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班的组建一般遵循同族、同性、同辈的原则,由本族或本寨经验丰富的歌师在农闲时间专门教授,直到他(她) 们能独立参加鼓楼的对歌为止。侗族传统的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或者是农闲季节村寨之间的集体交往“做客”时,由甲寨的男歌队与乙寨的女歌队在鼓楼里进行,经常是通宵达旦甚至连续对上几天几夜。唱大歌不仅是侗族青年传承本族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以往青年男女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的有效途径。

    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28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开幕,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40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主要讨论确定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项目,经过三天的会议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并批准了76个项目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共有22个项目名列其中。由贵州省文化厅、黎平县政府承担申报工作的《贵州侗族大歌》 成功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申遗的成功,无疑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新的希望,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因此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

    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 ( 组 )”、“枚(首)”、“僧 (段)”、“角(句)”来构成;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不同。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声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唱,侗乡被誉为歌的海洋。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侗族大歌一般由若干句构成一段,若干段组成一首,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称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此外,侗族大歌亦可按性别和年龄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等种类。随着时代的变迁,侗家歌师们为丰富大歌的内容和种类,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又创作出许多歌唱新生活、赞美新时代的混声大歌。

    侗族大歌要让世界听见

    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能对侗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1年,中国歌手尚雯婕推出歌曲 《阿修罗》,歌曲编曲采用了侗族大歌作为和声,让人耳目一新。

    2025年,火爆全球的电影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贵州侗族大歌以其空灵圣洁、奇幻空灵的独特韵律,与电影画面完美融合,给世界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语言对侗族大歌的影响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维形成的载体。侗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侗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以贵州锦屏的启蒙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区包括天柱、剑河、三穗、新晃、锦屏、玉屏等;南部方言区包括黎平、从江、榕江、通道、三江、龙胜等。一般认为南部方言保持了较为古老的面貌。侗语的声韵母比较简单但声调较为复杂,大部分地方的阴调因声母的送气与否而各分两个调,共有九个 (l、p、c、s、t、x、v、k、h),其中有六个入声调(l、p、c、s、t、x),因此说起话来富有音乐感,极为悦耳动听。有人说听侗家人讲话,如听歌声一般。这种说法正说明了语言在音乐形象思维的过程中,对音乐旋律的构成无疑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侗语的特点就是声调多,多达九个调值,字调的高低是相对的,其升降变化是有规律的,它的抑扬顿挫的变化无固定音高和音律可循,又对旋律音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侗族人民在自己那具有音响美的语言中经过长期的加工,提炼寻求出美的旋律。

    侗族乐器与大歌的关系

    一个民族独特的民族乐器往往是伴随该民族歌唱或载歌载舞之中产生和发展的,大歌的复调形式同样与侗族民间乐器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侗族的民间乐器是大歌繁荣和发展的直接催化剂。侗族常用的乐器有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 (牛腿琴)等。明邝露《赤雅》说:“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侗族的这些乐器与大歌一样都与仿声有着渊源的关系,在侗族的 《芦笙祭词》 中有这样的说明:“当初做芦笙时,芦笙师傅是到江边去听水声,并以水声的高低和和声来调节芦笙的高中低音。”这实际是侗族乐器模拟天籁之声,缘于仿声的有力说明。

    在侗族所有有乐器伴奏的民间歌曲中,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琵琶、牛腿琴,由它们伴奏的歌叫琵琶歌和牛腿琴歌,两种乐器伴奏时一般会在齐奏为主的基础上即兴加花或加强节奏而产生和声的效果。这种和声效果可能会给侗族人提供和声美的直感,从而促进人们审美意识的形成。还有有的歌种为歌手自弹 (牛腿琴) 自唱,唱的调子和弹的调子不一样,弹的是为唱的作铺垫,打和声,但听上去却非常和谐。这些都有可能促使大歌这种复调歌曲的诞生,反过来这种复调歌曲的发展也会促进牛腿琴、琵琶等乐器演奏的不断发展。

    综合:黔东南州人民政府网、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网、天眼新闻、黔东南非遗公众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