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 晚上充电
贵州青年夜校悄然出圈
![]() |
学员表演非洲鼓。观山湖区委宣传部供图 |
![]() |
青年夜校学员制作花烛。 思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
非洲鼓点震碎夜色,爵士舞者发梢跃动,尤克里里琴弦撩动星光……近日,“青年之夜——观山湖青年夜校七点课堂一周年文艺汇演”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举行。汇演不只是庆祝观山湖区青年夜校开课一周年,也恰逢团中央基层建设部《青年之家·青年夜校项目实施指引》 发布一周年。
从“扫盲授技”到“治愈班味”,2017年的“贵州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拓展升级为眼下的“青年夜校”,贵州顺应青年新需求,激活夜校形式,朝着“贵州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贵州更有为、青年在贵州更好成长”的目标奋进。
如今,青年夜校覆盖贵州9个市(州),并在县域和农村地区深度延伸。当“青年下班,夜校开门”成为城市新节拍,“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正变成年轻人的新选择,重塑工作生活的白天与黑夜。
20元“打开”课堂
夜幕降临,观山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仍灯火明亮。学员段小青屏息悬腕,笔尖在宣纸上勾出一撇。段小青从小喜爱书法,观山湖区青年夜校的书法课让她重拾童年的兴趣爱好。“它让我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能更好投入工作。”她说。
2024年3月,观山湖区青年夜校在贵州率先开班。开课至今,人气不断高涨,校区从原来的1个增加到现在的16个,开设课程也由最初的两门增长至现在的67门,涵盖乐器、舞蹈、技能、运动、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
竹笛课15元/节,烘焙课20元/节,最贵的游泳课也不过80多元一节课……除了多元化的课程,令人心动的课费也是吸引青年们前来学习的重要原因。
为让学员以“低成本”获得“高收益”,贵州青年夜校一方面利用老年大学、青少年艺术中心等空间开展教学,通过错峰使用公共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邀请高校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行业达人等参与授课,确保高质量教学。
共青团观山湖区委综合科负责人石圳凌表示,青年夜校的课程费用仅为市场价的三分之一,低价课程可让青年“无负担成长”,同时“公益+市场”模式又能保障可持续运行。
当写字楼的灯光渐次熄灭,夜校教室却愈发热闹。翻开观山湖区青年夜校的登记册——近400个班级,5800多名学员,正悄然书写一座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的故事。
“兴农人”闯新局
在思南县安化古街的非遗工坊,袁宗凤手持蜡刀,用竹签挑动蜡液,朵朵蜡花随着她的动作绽放。除此之外,她还制作了耳饰、头饰等创意DIY作品。
这是思南县青年夜校的一堂思南花烛体验课。它让年轻群体主动拥抱传统技艺,更通过短视频创作、直播电商等方式,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贵州青年夜校最早源于2017年启动的“贵州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那时,夜校以扫盲、农业技能培训为主,旨在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升文化素养和脱贫能力。
经过多年发展,夜校培训内容逐渐丰富,从政策理论、农用技术,向电商、经营、法律等方面延伸,重在培养乡村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蓄力储能。
如今,思南县青年夜校的非遗剪纸、花灯舞蹈、花甜粑制作等课程吸引越来越多青年报名参加,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推动非遗价值转化。
放眼贵州,500所青年夜校嵌入乡村振兴战略,培养种养大户、电商达人、创业带头人等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1.3万名,促成“人才链”与“产业链”融合,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直接推动农民增收。
今年两会前夕,贵州省人大代表、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枫香染技艺)韦丽倡议增设针对手工业技能人才的学习平台。“现在很火的青年夜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非常愿意在青年夜校开设固定课程,手把手教大家枫香染。”她说。
人地缘分“一线牵”
走进贵阳市白云区云城街道办事处党群服务中心,陈凌 (化名) 换上舞蹈鞋,对着镜子温习古典舞动作。“这比宅在家里追剧打发时间有意义多了!”她直言。一旁的学员接过话茬:“大家以同学相称,探讨兴趣爱好、交流学习心得,感觉生活更有活力了。”
从居家到教室,从“独学”到“群学”,青年夜校不仅满足了青年群体对技能提升的需求,还在帮助青年拓宽“朋友圈”、提升幸福感的同时,让其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深度互动,增强参与感和归属感,成为融入城市的“情感密码”。
“通过夜校的学习,年轻学员们有更多机会,去认识和了解遵义这座英雄城市的历史。”在贵州剪纸艺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遵义市民间艺术家刘志华看来,青年夜校能增强青年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为当地文化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数据显示,贵州常住人口中,14—35岁青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如何服务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 青年夜校正以低成本、高黏性的模式,开启别样“夜”生活,书写“青年与贵州共成长”的新篇章。
来源:人民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评
在青年夜校遇见更好的自己
朱登芳
在“白天上班,晚上充电”的潮流中,青年夜校正从教育场所演变成精神港湾。在这里,青年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需求,钻研全新技能、培养生活情趣、提升自我修养。
夜校的吸引力源于其“精准供给”。以贵州为例,青年夜校课程涵盖舞蹈音乐、健身形体、文化课程等领域,学员在兴趣驱动、扩充社交圈的过程中,寻求精神富足。
夜校出圈的背后,折射出当代青年在高强度工作与碎片化社交中的深层需求——他们既渴望自我提升,又需要归属感与情绪释放。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夜校不仅满足青年的特色化个性化文化追求,还能促进文化消费融入夜间消费,提升新“夜”态的文化品质。
学员在课后涌入周边商圈促进“学习+消费”闭环。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夜经济依赖餐饮娱乐的单一格局,构建起“知识消费+生活消费”的复合生态;青年夜校还可以根据课程上座率,精准匹配周边商圈门店的促销活动,实现跨业态引流。
这所“精神充电站”不仅能将文化消费融入夜间消费,还能让每个奋斗者在夜色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