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

如何让AI成为孩子的好帮手

2025年03月20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日前,北京市发布了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从今年秋季起,北京中小学将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目前,人工智能的相关成果已经走进许多中小学和家庭,成为老师教学、学生写作业和家长辅导功课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带来新的隐忧,由于普遍缺少“未成年人模式”,AI未必适合孩子肆意畅玩。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帮孩子正确认识、使用AI,让它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帮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

    学生

    五年级学生李沐熙:

    用AI写作文遭到批评

    写作文是我的“小难关”。不过现在我有秘密武器——“爱写作小助手”。上周写 《我的家乡》 时,我刚写出“家乡的河水很清”,AI就蹦出好多彩虹糖似的提示框:可以比喻成水晶项链吗? 要不要描写河底的小鱼? 最有趣的是点击“魔法按钮”,我的普通句子就变成了“阳光在河面跳着踢踏舞,惊醒了沉睡的鹅卵石”,简简单单的语句仿佛让文字“活”了起来。不过,语文老师说,这些工具就像《西游记》 里的筋斗云,得自己学会驾驭才行。

    看到AI这么灵,写英语作文时,我犯了懒,直接用AI解决。结果,AI写的句子太完美,英语老师一眼就看出了“猫儿腻”,把我批评一顿。现在我明白了,作文得自己写,这样才能真正锻炼写作能力,AI就是个工具,作用就是帮忙润色。

    初三年级学生徐怡然:

    AI帮我解出了难题

    记得在学习二次函数时,那些抛物线的性质和图像变化让我晕头转向。有一次,我对着一道关于二次函数的应用题冥思苦想了好久,草稿纸写满了却依旧毫无头绪。无奈之下,我打开了豆包,把题目输入进去。软件不仅给出了详细的解题步骤,还通过图像直观地展示了函数的变化过程。从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列出函数关系式,到怎样分析函数的最值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豆包的帮助下,我终于顺利解出了那道难题。

    地理学科的学习有时也让我感到头痛不已。各种各样的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入侵了我的大脑。山地、丘陵、高原这三类地形我总是傻傻分不清楚,虽然它们都有很明确的定义,但是背起来实在是太枯燥了。我把我的疑问提给了豆包,它不仅为我解答了各个地形的特点,还提供了全面细致的数据,并举出了现实中的例子帮助我理解。

    AI工具的帮助,就像一个随时陪伴在我身边的学习伙伴,在我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让我在学习道路上不再孤单和无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

    北大附小肖家河分校语文教师黄祥昀:

    AI让语文学习更好玩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利用AI工具,我们可以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好玩儿、更高效。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推进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发展。由于书中描写的内容常常与学生的生活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我会利用智谱清言、豆包等AI工具将抽象的文字图像化。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 《三国演义》 时,我使用AI工具生成赤壁之战中三国军事布局图、赤壁实景图等图片,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我也常常使用AI工具。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在识字初期阶段,学生往往不得要领,这个时候人工智能就能帮忙了。比如学习“鼠”这个字,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小动物变成甲骨文,由甲骨文再到不同的字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动画。动起来的汉字,自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识字欲望。

    此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大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小学作文教学的指导、讲评需要占去教师和学生的大量时间,在习作指导中,我会利用AI工具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即时生成文字,或者拍照转化文字,让AI初步修改作文中不通顺的语句、不恰当的表达,并提出修改建议,让“行文——讲评——修改”一系列的环节在一节课中完成。

    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巨大,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教师、学生都会获益匪浅。

    通州区第六中学物理教师袁磊:

    AI减轻了老师的备课负担

    在教学中,合理利用AI工具可以极大地减轻备课负担。例如在制作PPT时,我们经常需要从网上下载符合教学思路的图片,然而面对大量的图片资源,即便终于寻得一张看似合适的图片,还会遇到分辨率低、背景杂乱等问题。以前,若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只能自己学习各种复杂的图片处理技术,现在,只要我点下鼠标,就可以利用文心一言把图片变清晰、抠图、换背景等,得到我想要的PPT图片。

    除此之外,AI还能为我提供备课思路。例如,在设计 《电功率》 教学情境时,DeepSeek为我提供了几个情境参考:旅行充电场景、教室照明改造、电暖器取暖等。我可以进一步根据教学的具体需求和学生情况进行选择、扩展、设置问题,最终实现高效率的学习目标达成。

    当然,目前AI也不是无所不能。受限于当前的条件,家庭作业形式主要还是以纸质材料为主,我尚未找到一个既方便又高效的AI工具可以对纸质家庭作业进行快速分析。此外,尽管AI可以提供一些教学思路,但目前它所提供的教学设计方案在很多情况下仍然落后于当前的教育理念。优质课堂的构建还是依赖于教师主体的专业认知体系以及对学生认知规律的深度把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隐忧

    AI模型未推出“未成年人模式”

    “AI确实强大,但要看孩子怎么用。”开学后不久的一个周末,韩女士趁四年级的儿子小宇在家写作文时出去买点东西,结果回来发现向来拖拉的儿子居然“下笔如有神”,“老师让写喜欢的小动物,他写家里养了一只小狗,小狗长什么样、怎么跟小狗玩,都描写得绘声绘色,但家里根本没养过,语言风格也跟他平时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一眼假’。”

    面对妈妈的质疑,小宇很快“如实招来”。“原来是用他平板电脑上的AI生成的,自己直接照搬。”韩女士严肃批评了小宇,告诉他这样的行为等同于作弊。即使交上去,老师也能看得出来,等考试时还是会“打回原形”。

    王女士从女儿那里得知,老师已经在课堂上“郑重警告”。“他们现在二年级,刚开始让练习写小作文,老师就说看到有同学是用AI写的,这种情况一律不给分。”在王女士看来,等到孩子再大些,用AI偷懒的情况或许会更多,“毕竟AI谁都能用,使用上也没什么限制,很容易滋长惰性,让孩子产生依赖。”

    相比起偷懒来说,于先生更担心AI对儿子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孩子可能背着父母偷偷在上面说脏话,或者再大点儿以后,聊个所谓的‘女朋友’。”于先生还发现,儿子曾经创建过一个具有受虐倾向的智能体,“类似一个小猫或小狗,打它一下会求饶,结果有好多人过来‘虐’它,不知不觉中就诱导了不良倾向。”

    于先生始终坚信,无论是对虚拟世界的AI,还是对现实生活的人,都应当让孩子秉承一致的道德水准,“如果对AI可以肆意妄为,孩子就有可能把这些行为带到现实生活中,所以还是应该加以约束。”

    身为律师,周女士也敏锐地觉察到,AI大模型并没有推出“未成年人模式”,“这就意味着,上面的内容未设‘安全围栏’,没有根据使用者的年龄进行区分或把关,缺少必要的边界和规范。一旦出现不当信息,可能会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周女士还提出,AI大模型在防沉迷等方面也还有待加强,“目前更多的还只是在想着如何吸引人,这会让孩子越用越上瘾。”

    周女士认为,AI大模型也有必要推出“未成年人模式”,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为未成年人用户提供适龄的产品和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家观点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语文教师樊微微:

    如何让孩子真正用好AI

    “《鲁滨逊漂流记 (节选) 》是六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习作要求是写作品梗概。”樊微微发现,刚好AI有“下达指令生成图片”的功能,而下达指令的过程恰恰可以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修正信息、综合概括的能力。

    “我们在整本书阅读中,让全班38名同学每人认领6页,分别用100字来概括,再转化为AI指令,这就需要把抽象词转化为具象词,否则AI不懂我们的用意。”通过比较两套话语表述方式,樊微微让学生们明白了“人人对话”和“人机对话”的差异。

    接下来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的时候,樊微微还打算让学生设计主题园区。“有的可能是模拟法庭,有的可能是山洞逃生。AI可以根据我们的指令,生成园区背景音,生成各个园区的数字人介绍项目。”樊微微说,还可以把文学世界里的“顽童”进行对比,找中西方“顽童”的异同。然后抽取一个“顽童”,进入汤姆·索亚的故事,通过不断修改指令,让AI重新生成一个“双顽童”的故事,并对比自己构思和AI构思的区别。

    在科幻小说的写作中,樊微微更是鼓励学生用好AI。“科幻小说的一大难点就是孩子没有专业化的研究背景,那就可以让AI帮忙,这比请教专业人士或者翻看专业书快多了。”樊微微让学生用AI一步步回答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对未来趋势进行展望。“学生要自己锚定一个或几个主人公的人设,规划一波三折的故事,再让AI将研究资料和故事梗概整合起来生成文章。”她要求学生以导师的视角,审视AI生成的文章到底好不好。

    “学生觉得第一版不生动,我们就修改指令、细化描写,一步步修改、润色。”樊微微欣喜地看到,学生们在用AI写作的过程中,想象力丝毫没有被AI束缚住,“到了最后一版,他们还提出要融入中国神话故事,想把孙悟空加进来。”

    对待AI,樊微微坚持将规则前置,“比如不可以用AI一次生成的文章,这关乎诚信问题。单次使用屏幕时长也有限制,设备不用时必须统一放进指定柜子等。”上学期,在制作十大三国人物T恤时,樊微微已经发现有学生用到AI,“我告诉学生,要判断AI生成的形象是否与原著相符、是否与三国时期的服饰吻合,要保持怀疑态度,不能一味相信AI。”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让AI成为孩子的益友

    几乎每个孩子都是AI时代的原住民,令很多父母惊讶的是:即便是1岁的孩子,无论怎样哭闹,为何哭闹,只要把智能手机给他就安静下来了。

    既然孩子这样喜欢现代科技,与其试图让他们与AI完全隔离,还不如让孩子与AI为友。但自古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说法,要分清楚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损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同逢迎谄媚的人、表面柔顺而内心奸诈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AI成为对学生成长真正有益的朋友,而不是损友呢? AI具有古人所说“友多闻”的特征,也就是具有成为益友的条件。但AI本身不具备人格特征,能否成为益友关键看使用它的人如何定位它、对待它、利用它。参照前人的说法,如果能真诚、正直、诚信、虚心学习其见闻广博,AI就能成为益友;如果心存侥幸、贪巧、虚伪、欺瞒,以这种心态使用AI,那么AI就必然成为有害的损友。

    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努力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AI的使用,虽然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统一规范,但对已经显现的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共识:例如学生利用AI简单复制作业,这显然不符合教学增长学生能力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AI生成的信息和文本来自概括性的大数据,学生从AI取得的数据和结果没有经过具体实验、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对其理解必然是不深刻的。

    在一个孩子身上,决定着他身边的AI是益友还是损友的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他是否能成为AI工具的主人,各方能否给孩子赋权,给他们一个拥有自主权的数字童年,确保他们的主体性、主动性成长,在技术发展浪潮中保持主体的竞争力。二是他的数字素养高低,能力与素养不足才会产生依赖,通过数字素养教育赋能青少年,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自主性学习。

    缺乏自主权是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的重要原因。在孩子自主性成长的关键时段,大量的时间、空间乃至学习、生活内容都处于被控制、被要求、被安排之下,必然导致他们形成被动型人格。他们的学习、生活处于单调、见识少、体验不丰富等状态,容易对AI产生沉迷。有些孩子宁可跟AI聊天,也不愿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朋友。面对此类风险,应该在现实生活中给孩子们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使用AI更好地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这样AI才能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让AI成为学生的益友当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创设一定的条件。随着AI技术的发展,学校最关键的是需要明确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到底要怎样培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时,拓展多元化、多样性的AI教学思路,教育评价体系也需要更新,以适应这种变化。比如,要清楚区分作业、成果中哪些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在AI的辅助下产生的。学校应制定出学生使用AI工具的相应规范,明确允许和禁止的范围,让AI的使用尽可能地确保利大于害。家庭对孩子要有足够且有质量的陪伴,增加孩子自主活动时间,扩大孩子自主活动空间,创造孩子亲近自然、参与社会的机会,督促孩子遵循学校相应规范使用AI。

    来源:北京日报、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