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5版:话题 -> 老师家访,真的没有必要了吗?

有网络、有手机、有QQ群、有微信群……

老师家访,真的没有必要了吗?

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教师通过视频进行家访。

“小队家访”别具乐趣。

    开学以来,有关“家访”的问题一度火上热搜。早前有媒体报道称,新学期前,沪上有中小学教师计划家访,却遭部分家长和学生拒绝。深圳亦有家长呼吁取消家访。浙江一项调查则显示,超85%的网友不喜欢入户家访,90后家长占比颇高。

    通信技术发展,电话、微信成为家校沟通主渠道,且社会对隐私更重视,很多家长认为家访没必要,也不愿暴露家庭情况。

    在家校共育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家访真的没有必要了吗? 或许并不是这样!

    正方:

    1 家访仍有无可取代的意义

    长宁区的周女士回忆,7年前幼儿园入学家访时,由于孩子非常腼腆,周女士一度担心孩子难以融入集体,担心老师会不喜欢这样畏缩的孩子。但两位老师非常和善,对

    话也很温暖真诚,耐心倾听了家长对孩子生活细节的描述,了解了家长的育儿理念。当老师提出要见一见孩子的时候,孩子缩在房间里不出来。老师不慌不忙从包里拿出一个发条的小玩具,在房间门口拧了一下。听到玩具发出咯哒咯哒的声音,小朋友好奇地走了出来。

    小学入学家访时也有一个细节令周女士非常感动。两位老师进门后,一人开始主持对话,另外一人在手机上发了一个调查问卷请家长填

    写,里面包含了是否单亲家庭,家庭是否经济困难,孩子是否有独立学习空间等相对隐私的问题,避免了面对面谈及这些问题的尴尬。周女士觉得,对于低龄儿童来说,在家中与未来班主任见面,有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融入班级的信心。

    徐汇区的球球妈妈也分享了温暖的家访故事。幼儿园入园老师家访时,球球兴奋地展示玩具、拍照,老师不仅耐心配合,还肯定球球的优点,给出玩具分区摆放、亲

    子沟通的实用建议,让球球一家对幼儿园生活充满期待。

    家长王女士自称“社恐”,儿子和自己一样也是“小社恐”,王女士一直希望老师能在课上多引导孩子发言,家访时她和老师“尬聊”中提到了这件事。不久儿子回家开心地告诉妈妈:老师课上叫自己发言了,还慈爱地摸了摸他的头鼓励他。“对于腼腆的家长来说,家访是挑战也是机遇,一对一的沟通环境可能更有利于交流。”

    2 破解让家访受欢迎的密码

    老师们作为家访的执行者,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身为一名初中生的母亲,上海市青浦佳禾小学的教师沈晨曦说,起初她觉得家访是件很平常的事,电话通知家长时没有任何顾虑。直到自己也成为家长,接到老师“要来家访”的电话时,她才深刻体会到家长的心情:“当时心里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不停地想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闯祸了。”从那之后,沈老师开始反思家访中的细节,站在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后续的家访工作中,更加注重方式方法,努力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

    沈晨曦认为,家访前要尽可能多做功课,包括明确家访目的,全面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准备针对性的建议等等。一次家访,沈晨曦刚进门就感受到孩子妈妈的热情与紧张,她没有急着谈孩子学习,而是先夸赞家里干净整洁、孩子爱阅读、弟弟机灵可爱,几句寒暄就让原本拘谨的氛围轻松起来。等妈妈脸上露出笑容,才委婉提到孩子学习基础知识薄弱的问题,并给出陪孩子复习功课、去图书馆培养阅读习惯的建议。这次家访以后,孩子的学习态度和成绩都有了明显改善。

    对于初次见面的家访,老师们也有各种担心,“这就有点像‘相亲’。”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的教师陈雨萌打了个风趣的比方,“老师也很希望家长们能尽快认同自己,也会为获得家长好的‘眼缘’而努力。”

    陈雨萌分享了自己的家访应对策略。对于高知型家长,她注重倾听需求,先认同观点再因势利导说明家校合作建议;面对隔代抚养型家长,她会以拉家常为主,再提供简单教育支持,同时鼓励孩子父母更多参与到孩子教育中;遇到焦虑型家长,她注重帮助家长看到孩子全面成长的实证;针对有特殊需求家庭的家长,若发现家长未能以积极态度接纳孩子,她便提供正向例子,帮助家长接纳孩子。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家访是他们了解学校的窗口,更是家校建立信任的纽带。”作为班主任,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中学的邵秀慧这样说。

    3 形式可以变,内核不能丢

    闵行区的毛女士认为,上门家访不一定要对每个学生都进行,可以让老师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必要深入了解的学生进行家访。平时家长对学校教育有个别建议,微信沟通即可。

    但是在沈晨曦看来,即使在通讯十分便捷的时代,家访对于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在入学前让孩子看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建立进入新角色的自信;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尤其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浦东模范中学的教师王瑾将新班主任的初访比作“破冰之举”。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青浦实验中学的教师安华欣遇到过少数比较抵触家访的学生。她的学生小小来自离异重组家庭,对于老师的上门家访感到有些敏感。“那么我们就不当着所有家庭成员的面家访,只是单独与妈妈进行沟通,给孩子的心灵

    留一些空间。”有的家庭不方便上门家访,安华欣会选择一些灵活的家访方式,比如约在咖啡馆,或者请家长进校园、线上视频电话等等。

    为了丰富家访形式,陈雨萌在七八年级学生中试水“小队家访”,班级学习小组的学生们在假期搞活动时邀请班主任和家长们一起参与,边活动边聊天。“小队家访时氛围很愉快,谈话的内容也很丰富,孩子和家长都很愿意敞开心扉。”

    上海市华林中学是一所初中学校,学校规定起始年级、新生转入必须家访,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建立沟通渠道;初三年级根据学生与家长情况适时家访;特殊学生定期与不定期家访;发生特殊情况、突发事件必须家访;学生取得特别成就或有特别大反差时也要及时家访沟通。在校长王晓云看来,家访是学生、家长、学校寻求更好发展的聚焦行为。

    反方:

    1 家长的困惑

    家庭主妇邢悦刚刚经历一次家访。她学着社媒平台上家长晒出的家访准备,在老师来之前泡了茶,准备了花花绿绿的饮料、水果、点心,还把“欢迎老师”几个大字投屏到电视上。“我也知道老师肯定不会吃喝,就是摆着好看,让她觉得,家长很期待老师来,很用心。”

    虽下了一番功夫,但邢悦觉得,家访中并没有谈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无非是小学二年级的儿子上课有时不太认真。为此,她让老师对孩子严厉些。她还记得,老师开玩笑,说儿子长得帅,班里很多女生对他有好感。

    经历过两次家访后,邢悦开始觉得,家访除了能让孩子觉得新奇,并没有太多作用。一方面,孩子的问题日常都能通过电话、微信与老师沟通交流,家访时,老师一般也不会当着孩子面讲大问题、告状;另一方面,就教育而言,如今网上可以参考的信息资料有很多,不一定要通过家访与老师沟通才能解决。

    作为老师,也是初二学生家长的唐婧自诩,通过家访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作为家长,她也不希望老师来家访。她认为,如今的环境下,能起到作用的家访并不多。教育是个“长线问题”,需家校双方共同使劲:教师要给建议,家长则要配合教师的建议,自己还得懂教育方法,肯在孩子身上花时间,“每天用智慧去观察”。否则,“(家访)都是情绪价值多过实用价值”。

    老师的负担2

    当家长们思索家访的必要性时,家访已成为江苏初中语文教师汪安的沉重负担。

    学校要求每个学年都要对学生进行全员家访,一些申请了贫困补助、父母离异、休学的特殊学生,还可能要求家访3次。作为班主任,汪安需要家访约30名学生。

    如同一条流水线,家访一旦开始“运转”,汪安就得拼命赶流程。去之前先询问家长的意愿和时间,实在约不上的,也得截图通话记录和微信询问记录,在家门口拍张照,证明教师已经做出努力。

    紧赶慢赶,她一个学期也只能跑完20个左右的家庭,余下的只能在下一个学期拜访。

    家访时,汪安遇到过学生父母为了争谁对孩子照顾得更多而吵起

    来的。也有不想上学、想去学厨的学生,和母亲意见不一致,在家访时起了争执。汪安不得不两头安抚,对家长说行行出状元,又引导学生思考,学厨也是学习的过程,“其他的不敢多说”。

    走出学生家门,并不意味着家访流程结束,汪安还要把结果回传至年级领导处签字盖章,这又可能引来新的麻烦。

    浙江小学语文教师朱灵供职的学校也对家访有要求,但不如汪安经历的那样细密。她经历的全员家访都是在一年级。

    在做一年级的全员家访时,作为班主任,朱灵习惯与副班主任搭伙,在开学前5天内把全班45个左右的学生全部家访完。每个家庭分配大约10-15分钟。

    ——————————————————————————

    专家观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当前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

    家访能否被支持根源归结为教师和家长之间能否形成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家访过程中,有时是家长看不起老师。一些做生意的父母认为,教师挣的还没有他们多,为什么要听教师的。有时相反,在一些高校集中的发达地区,家长可能是高校教授,但老师也盛气凌人,把家长说得一无是处,“这个氛围就不好了”。

    部分教师对家访产生抵触情绪,一个内在原因是当前的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当教师被要求从多个维度评价一个学生时,就得全方位了解学生,进而做家访。然而,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依赖中高考等各类考试,除此之外,“老师没有评价学生的权力”。“具体到某一个老师,他没有了解学生的驱动力,就觉得家访是个多余的事。”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于潇:

    家访仍有价值和意义

    从长期关注学校文化与班级管理问题出发分析,家长近年来渐渐对家访产生一定抵触情绪,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是,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生活空间范围扩大,过去乡村人员相对稳定和熟悉的“熟人社会”,出现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的趋势。“人与人之间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不熟悉的人突然到家里来进行访谈,会感觉到有一些不便。”

    即便有了现代通信技术,家访仍有其价值和意义,这一点在教师接手新班级时尤其明显。他解释,接管新班级,教师需要布置教室、组建家委会、选拔班干部、全面了解学生等,任务繁重,家访能够帮助教师直接深入地了解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家长的性格与为人处世等信息,有助于开展上述工作。

    切身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在应对特殊学生时十分必要。例如,教师能通过家访更深入地了解身体与心理有一定发展障碍的学生,可在未来给予针对性照顾;对近期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进行家访,则可以更好地找到波动原因,及时干预。

    ——————————————————————————

    评论:

    “老师家访被拒”,家访真成“过去式”?

    张子涵 任凯

    家访,是家校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伸。微信对话框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已读不回”的沉默也无法满足有温度的教育需求。面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学校育人的角度出发,家访是为数不多能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找到解决问题途径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家庭出现变故或者生活上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必要帮扶,这是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会要求班主任上门家访,并制定相应的家访完成指标。

    家访的初衷却与部分家长的意愿相左,遭到一部分家长和学生拒绝,家长配合度不高,真的是入户家访过时了吗? 面对入户家访,家长们的担忧其实也不无道理。比如,为了接待老师,家里不能太乱,给上门家访的老师留下不良观感;再者,遇到家庭情况比较复杂,作为家庭隐私,不想被老师知道;还有,老师知道家庭情况后,会不会带入到主观认识中,在实际教学中带入主观偏见,影响教育公平。这些都是十分具体的问题,家长的忧虑也需要正视。前不久,就有浙江家长在网上发起一项关于家访的调查,3天时间,6200多网友参与,不喜欢的投票占比85.5%,90后家长占比颇高。

    面对部分家长的选择和强烈倾向,也有学校因应变化,进行了调整。比如,有的学校不再对班主任在入户家访上下达硬性指标,不明确数量,也不规定一定入户,时间、地点都可以与家长协商,可以是在学生家里,也可以是在学校、咖啡馆、茶室等公共场所。更加多元、灵活的选择,打消了家长们的重重顾虑,尊重家长意愿,也兼容了家访的初衷。这是很好的一个变化,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真诚地沟通和交流。

    “家访困局”反映了数字时代家校关系的教育焦虑,这种焦虑不是无解,通过细致的工作、耐心的倾听、专业的方法,是能够化解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围绕“入户家访”的争议,家校双方只要秉持着真诚的沟通方式,相互尊重与理解,本身就不是个事。

    家访制度的存续与否,关乎教育能否保持其应有的温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社会需要这种“带着呼吸声”的教育。真正的育人,永远发生在目光与目光相遇的瞬间,在茶杯端起时不经意的真诚里,在真实生活场景的细腻感知中。家访体现的教育在场性,是永远无法替代的实践智慧。

    来源:综合自南方周末、上观新闻、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