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向奔赴 “法管家”应运而生
![]() |
“法管家”推动智能化探索与应用。 |
本报记者 王雨
近日,贵州大学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秦永彬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正与贵州律皓科技工程师调试“法管家”大模型的最新版本。屏幕上,一条关于劳动合同纠纷的咨询被输入系统,仅3秒后,AI不仅解析了法律条款,还自动生成了维权建议书。
“过去律师需要数小时的工作,现在只需‘一键生成’。”团队大模型研发技术小组负责人邹安琪博士说。
作为国内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双备案”的法律垂类大模型,“法管家”的诞生源于一场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2023年,贵州大学依托千万级法律数据库、高价值语料库和RAG (检索增强生成) 技术,联合律皓科技发布法管家法律大模型。
实验室里堆积如山的裁判文书和案例卷宗,经AI“咀嚼”后转化为精准的法律知识图谱,成为模型训练的“养料”。“司法AI不是简单的数据搬运,而是构建法律认知体系。我们不仅做算法,更构建了从数据标注到模型训练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团队核心成员林川副教授说。
当高校的科研“种子”植入产业“沃土”,新质生产力便能破土成林。2024年4月,“法管家”大模型算法通过“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同年11月,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双双通过备案,是对我们在法律AI技术创新价值和安全合规上的认可。”贵州律皓科技公司总经理蔡文举说。
这位“AI律师”如何改变生活? 正在找房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陈希展示了“法管家”微信小程序:上传租房合同,AI即时提示14类风险点,并生成附有司法解释的修改建议书。
法律AI智能问答、合同审核、合同生成、文书生成、案例分析……专业服务像“点外卖”一样便捷简单。正式上线不到一年,这款覆盖“B+C”双端,为律所、企业及个人提供线上线下泛在法律服务的应用,已吸引超10万注册用户,日均服务千余次,并实现了在省司法厅、爽贵阳等多个便民服务平台的接口接入。
科技成果从“云端”到“身边”的背后,是高校与产业端的深度耦合,更源自一场持续七年的“破局”。自2017年起,贵州大学文本计算与认知智能科研团队在秦永彬教授带领下开始深耕司法大数据和司法智能化应用研究,构建了处理400余万份裁判文书、覆盖31项评价指标的“智慧法院”数据平台,基于华为国产化算力体系打造了贵州省第一个大模型——探究者一号法律问答大模型,并多次斩获“中国法研杯”司法人工智能挑战赛一等奖。
“我们在司法智能化方面有7年的科研积累,亟待推进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律皓科技则想依托数字技术做好法律在线服务以及法律智能化服务,但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秦永彬说,贵州大学提供“从0到1”的算法突破,律皓科技则完成“从1到100”的产品转化,双方强大的合作互补性,让代码正在转化为法治生产力。
秦永彬表示,“法管家”大模型的成功研发,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学科和法律学科的深度融合,未来将积极推进“计算法学”“AI法律”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推动法律领域的智能化探索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