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她”的高光时刻喝彩
——我省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
![]() |
宋青介绍数博十年的理论成果。 |
![]() |
王林珠指导学生。 |
![]() |
田景涛(右)在江口县九龙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开展茶园套种食用菌示范研究。 |
“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记者用优秀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故事,展现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奋斗风采,为“她”的高光时刻喝彩。
她们当中,有深耕实验室的科研领航者,有甘为人梯的优秀教师……她们以不同姿态诠释着新时代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担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宋青:
山东女博士贵州挖大数据富“矿”
本报记者 莫欣欣 杨唯
宋青是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贵州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贵州智汇产业会客厅会长。
2012年,从苏州大学博士毕业后,这个山东女孩,经贵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落户贵阳。
2014年1月,由贵阳市、贵州大学、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共同组建的跨学科、专业化、开放型非营利性智库机构——贵州大学贵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院成立,旨在为贵阳市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战略研究、顶层设计、人才培养等系列任务。宋青担任研究院
主要负责人。面对一片空白的产业基础,她却心潮澎湃。“变化即机遇。贵州趁势入局,定大有可为!”
自此,宋青带领团队深入全市各个乡镇、社区、村(居),开展实地考察和深入座谈。十年间,宋青走遍黔山秀水,走访数百家企业,专访数千人。
现在,她已经形成一套熟练——遇到问题、实地调研后,大脑里当即便能生成深度调研报告,涵盖存在问题、成因及解决策略等。
“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知行合一,方为大成。”宋青笑言,“我践行乐享研究型生活,甚至加入孩子的家委会后,也带领家长们一起读文献、创办刊物呢。”
截至目前,宋青带领团队形成1000余万字访谈记录和1500余篇研究报告,并出版 《政策周刊》 《产业投资参考》 《国央企西部投资动态》等信息产品,为城市发展提供养分。
2015年,贵阳市确定举办首届数博会。研究院不仅提供重要成果服务,还承办了重要论坛。
“我每天至少要接打近百个电话,对接国内外专家和企业。但这是贵阳贵安的一大盛事,我们甘之如饴。”宋青说。
同时,凭借扎实的深度调研基础,宋青举办论坛活动30余场,编写论坛简报420期,专访国内外嘉宾1700余人,用最为开放的姿态笑迎世界宾客,在更多的大数据舞台为贵阳贵安树形象发声音。
“数博十年,我们还为大数据研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并编撰大数据标准体系图书《数典》《大数据百科术语辞典》,数字文明三部曲《块数据》《数权法》《主权区块链》……”
宋青细数的系列理论专著,共计31部,拥有中文繁体版及英文版、法文版、德文版等多语种版本。这不仅是贵阳贵安大数据从无中生有到集聚成势的精彩掠影,还助力贵阳贵安站在世界前沿,找到发展自豪感。
科技发展,分秒必争。2023年9月,“新质生产力”被首次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焦点。
时代的变化,再一次被宋青精准捕捉。
她带领研究院成员们,将工作的侧重点从数字经济战略研究向产业落地方面转移。2024年5月27日,集“政产学研金服用”于一体的贵州智汇产业会客厅在贵阳市乌当区启用,旨在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链、产业链、资本链、政策链、创新链等落地服务。
把新家安在贵阳市乌当区,宋青却更忙了。
聚焦招商引资、数据资产价值激活的汇智交流互鉴会,一期期轮番上演;全省政企走访、全国专家学者交流,一批批贵客分享前沿观点、政策……
一个平台连八方。贵州智汇产业会客厅成立不到1年,用扎实的行动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科创中国”创新基地 (产业研协作类) 增添有力的注脚。
“我们希望融合多方资源,帮助企业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如今,我们已与省内多家企业签订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咨询服务合作意向协议,推动企业‘数据资源’变资产。”宋青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教师王林珠:
从北科大到贵大,一路“钢”到底
本报记者 莫欣欣 杨宇峰
2008年,19岁的王林珠,怀揣着钢铁报国的梦想从偏远的黑龙江小镇出发,到素有“钢铁摇篮”之称的北京科技大学就读冶金工程专业。
读博期间,因为导师和贵钢合作中空钢项目,王林珠到贵阳出差了几次。2017年博士毕业后,响应北科大建功西部的号召,她毅然奔赴贵州,到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任教。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王林珠跃跃欲试。
然而,当时的贵大冶金工程专业,学科发展相对较慢。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成了关键。
“冶金热工基础课一周上三次课,加上计算公式推导特别多,若不认真备课,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听不懂、厌学。”王林珠笑言,“刚站上讲台时,我比学生还紧张些。”
学着导师指导自己的模样,王林珠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研究思路、学习新的计算方法。
渐渐地,在进行学术交流时,学生的一些观点时常能给王林珠以惊喜。看着学生们从稚嫩逐渐走向成熟,王林珠想,是时候更进一步了。
2021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新一轮的政策调整,建筑用钢需求急剧下滑。首钢水城钢铁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首钢水钢) 计划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高线材等非建材用钢产品,以适应市场生存。
经系里教师推荐,王林珠进入首钢水钢视野。那年,双方合作申报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由首钢水钢自筹700万元,专攻高碳盘条中非金属夹杂物控制关键技术。
钢材的脱氧制度、吹氩制度、精炼渣改质……用王林珠的话来说,这次提质升级是全方位的。她的学生亦迅速从理论转入实践,真正开启了钢与火的较量。
“炼钢就是炼渣。炼好渣,才有好钢。”深知这一道理的王林珠,带领学生将重点放在了精炼渣改质上。
精炼渣的主要作用是脱氧脱硫和去除夹杂物,然而,不同成分精炼渣对杂质的去除和夹杂物的控制效果不同。对于高碳硬线钢来说,钢中大尺寸脆性夹杂物极易引起拉拔脆断和断裂失效问题。
王林珠将目光聚焦到低碱度精炼渣的改质技术上。这一方法虽不能使得钢水纯净度达到最优的效果,但精炼后的钢中非金属夹杂物更软、熔点更低,生产出的钢材不易断裂。
“传统钢铁企业偏向使用氟化钙达到快速化渣的目的,但氟化钙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如今,钢铁产业更要绿色低碳,我们必须尝试新型低碱度精炼渣的开发。”王林珠说。
于是,王林珠带领学生们开启了新材料的探索——稀土。
定期开组会汇报实验进展、分享阅读的文献、相互讨论实验思路……在师生相互启迪的过程中,他们尝试了各种不同的稀土添加方法,并进行了多次实验,最终找到了相对平衡的控制方法,既能够实现夹杂物的塑性化控制,又能得到更好的杂质去除效果,为首钢水钢的精炼渣改质提供更前沿的思路。
2024年,王林珠与首钢水钢合作的项目正式结题顺利验收。3年时间内,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首钢水钢在硬线盘条生产中累计新增产值4.1亿元、利税增加7400万元。
为了培养更多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系里全体老师齐心协力,不仅让贵大冶金工程专业顺利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4年还新增冶金工程博士点。
今年,王林珠带了3个博士、10个硕士。教学任务、科研任务,让她忙得团团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教授田景涛:
“学院派”为“老把式”赋能
本报记者 杨宇峰
故事的开始,“学院派”遇到了“老把式”。
“按我们提的方案管理茶园,效果怎么样?”冬去春来,转眼已到春茶采摘的时节,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教授、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铜仁综合试验站站长田景涛又想起了自己之前指导的种植大户何光强。
“您别说,这回我真的感受到科技的能量。今年翠芽增加了三分之一。”铜仁市思南县孙家坝东兴茶园负责人何光强迅速给出回应,质量和数量都比往年好,顾客很满意。
“那就好,这回你应该对我们信任了吧。”田景涛不禁打趣道。
初遇何光强,是田景涛作为贵州省科技特派员到思南县孙家坝服务时。作为种植大户,“老把式”何光强对茶叶种植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经过沟通与实地察看,田景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整体来看,您的茶园长势很不错,但是还是要科学管理,如果将春茶采摘前施的复合肥替换成以氮肥为主的速效肥,茶园的产量还要更高。”
由于了解不深,何光强婉拒了田景涛的提议,认为自己使用了好多年、市场反响很不错的管护方法更适合自己。
无奈之下,田景涛跟他协商了10亩茶叶,自己出资管护以作示范。
经过一年试验,田景涛管护的茶园里,茶叶品质、产量有了显著提升,管护成本还降了不少。何光强这才按照田景涛提出的管护方案进行调整,产量果然提升不少。
“农业产业不同于别的产业,它关系着老百姓的饭碗,是他们赖以为生的重要保障。”田景涛说,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要做好实地调研考察,实事求是地开展科学研究。针对群众疑虑,要以实际成效激发他们学习更科学的管理方法、执行更科学的管理措施。
近年来,田景涛将技术从校园搬到产业一线,以脚踏实地的科学研究为产业发展献谋献策。多年来,她的足迹已遍布铜仁市各区县,每到一地,她都结合实际给出指导意见,让种植户、企业明白科学管护的重要性。
依托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铜仁茶叶综合试验站,田景涛带领团队在松桃自治县道塘村、江口县挂扣村,沿河自治县新景村、印江自治县洋溪村等地,开展水溶性替代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11660亩,推广带动2万余亩 (其中带动农户使用6000余亩),茶园综合产值提高每亩300元。
为提高茶园生产效率,在松桃自治县道塘村和江口县坪后村、高墙村与企业建立茶鲜叶机械化标准化示范基地3000余亩、推广带动1万余亩,受益茶农300余人;为解决幼龄茶园除草成本高问题,在思南县先锋村、尖山村等地,开展幼龄茶园行间覆盖防草地布示范面积1000余亩,带动示范5000余亩,每年每亩降低管理成本300元左右。
与此同时,为提高产业发展效益,田景涛在沿河自治县新景镇等地,开展幼龄茶园套种花生、肥田萝卜、太子参等作物,示范面积3000余亩,推广带动1万余亩;在江口县坪后村、高墙村开展非生产季节成年茶园套种食用菌试验示范,提升茶园附加值每亩5000元以上。
“有人称呼我为‘土专家’,说我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接地气,不像是学院派。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农业研究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低成本高成效。”田景涛说。
除了深耕产业一线,田景涛还结合沿河自治县丰富的古茶树资源,推动新品种培育。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我们选育出4份沿河古茶树优质资源,向农业农村部提交的品种权属申请初审也通过了,接下来等待进一步开展一致性、稳定性测试,争取获得授权。”田景涛说,如果这项工作开展顺利,将填补铜仁市自主选育茶树新品种的空白,更好赋能铜仁茶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