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江阳:
“五个方面”推进我省高校理工类学科高质量发展
![]() |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江阳 |
本报记者 熊江睿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联结点和集中交汇处,高校理工类学科是培养科学家,创新领军人才,造就卓越工程师的重要学科门类,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突破的重要阵地。”人才培养是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江阳在履职过程中的核心关键词,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他聚焦“培养西部地区博士生国际化能力”的话题,呼吁“国家留学基金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的积极答复和高度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虽然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讲台到了现在的岗位,但仍然是关注‘如何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方面的问题。”江阳告诉记者,2024年,他围绕“强工科”建设课题,在省内各高校、企业做了大量调研,且到省外发达地区去学习借鉴,为贵州高等教育“强工科”建设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
“我省高校理工类学科已有多年的发展并取得长足进步,但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江阳认为,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一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打破“学科院墙”的育人环境;二是育人方式开展智能化、个性化、综合性变革;三是创新体制机制,畅通人才供需对接;四是科学评价体系,建立正确导向;五是提升科技园区的功能,提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孵化”“中试”环节服务。
“新质生产力不仅依赖科技创新,还得有管理和制度创新。”江阳强调说,“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融合发展,这五个方面是关键。”
“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知识获取的渠道和形式,我省理工科教育要紧跟‘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补齐‘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整合的短板和解决教师数字素养不足的问题。”江阳补充道,可以从“通识课”入手,推动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育,也可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的优势,探索支持本科生跨专业选课学分互认的政策,助力学生个性化知识建构,提高学生融合创新,学科交叉的意识和能力。
2025年,江阳更加关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且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非人工智能专业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他说,目的是为了加快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协同融合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未来产业的加速布局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