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3版:聚焦 -> 深耕黔贵大地 点亮心灵灯塔

深耕黔贵大地 点亮心灵灯塔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在黔贵大地,有一群默默奉献的教师,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明灯。

    遵义医科大学教授付少彬、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领头人杨丽、贵阳市六一幼儿园园长袁雨、“粤黔协作”支教老师顾俭……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翻山越岭,将科技的力量注入乡村,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心田。他们的身影在教室里忙碌,用一支粉笔书写着希望,用无尽的耐心和智慧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

    黔贵大地上的教师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意志。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教会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遵义医科大学博士付少彬:

    扎根红色沃土 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周朝义

    在红色热土遵义市,只要提起遵义医科大学教授付少彬,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对这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博士研究生导师赞不绝口。

    这些年,付少彬扎根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一线,先后获得“贵州省最美劳动者”“贵州省最美乡村振兴家庭”“贵州省2024年及2023年高考评卷优秀教师”“贵州省科技特派员考核优秀”“遵义市五一劳动奖章”“遵义医科大学优秀科技扶贫工作者”“遵义医科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带头撰写的 《遵义医科大学“小蘑菇大产业” 科技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入选“2022高校助力贵州乡村振兴十佳创新案例”。

    先付少彬后创新探索PBL教学、课程思政等新教学方法,努力寻找如雨课堂、学习通、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在树人思维上,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还自掏腰包给予资助,积极为学生联系工作,用爱感染着学生。

    “培养的研究生及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等创新项目20余项;指导学生获得省级比赛获奖10余项;2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级奖学金,1人获得贵州省优秀毕业生、2人获得遵义医科大学优秀毕业生荣誉,4人攻读博士学位……”付少彬说,只要能给予青年人人生更好发展和更多出彩机会,一切的辛苦和努力都非常值得。

    付少彬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驻村第一书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辅导员,遵义市食用菌全产业链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在科技兴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同样敢为人先、亮点频现。

    在探索羊肚菌、蛹虫草等液体菌种在食用菌栽培中,深入食用菌企业、种植农户解决技术问题,开展食用菌相关知识的科普及技术培训,为当地羊肚菌产业菌种繁育提供技术支持,羊肚菌种植规模达到近400余亩,实现产值近4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省、市科技特派员,付少彬千方百计为当地中药材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团队一起帮助多个村建立黑木耳基地、羊肚菌基地、太子参基地、茯苓基地等,元胡、太子参、前胡等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前胡3000亩;邀请遵义市院士中心、贵州省农科院、贵州省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茶叶、辣椒、中药材等产业的日常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和欢迎。

    纳雍县第五中学顾俭:

    为了“大计划”再干一年

    本报记者 周恩宇 徐颖

    在国家东西部协作的大战略下,广州与毕节牵手,天河与纳雍也因此“喜结良缘”。2022年8月,顾俭来到了毕节市纳雍县第五中学,担任了校长,和一群帮扶的老师一起,组成了个工作小组。

    小组一来就对学校的教育设施、老师情况、学生状况做了个彻底的调查,跟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老师代表、学生和家长都聊了个遍,把影响学校发展的那些问题都摸了个透。然后,他们给学校量身定制了一个发展计划,就是“一年规范、两年提质、三年创特色”,希望把五中的教育质量搞上去。

    顾俭看着学校那些破旧设施,心里不是滋味,就到处筹钱。特别是借助东西部协作的资金,把学校的报告厅、小会议室修了修,建了新厕所,运动场也翻新了,还弄了一堆专业教室,比如心理咨询室、音乐舞蹈室,大大改善了教学条件。

    教师培训也像春日的山溪,汩汩流动起来。广州的名师在云端开讲,五中的老师南下跟岗。还有各种比赛、研讨活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越来越高。

    顾俭还带领大家办了个“追逐梦想,一路同行”的校庆活动,全校师生一起,把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都整理了一遍,还创作了校歌、设计了校徽、校旗,建了个校史馆,慢慢把五中的校园文化给搞起来了。

    去年11月,顾俭带着纳雍五中的老师们,给毕节市教育局递了一份大计划,想把这学校打造成“贵州省课堂改革特色示范校”。顾俭坚定不移地想要赶紧把新校区建好,让几千个学生及其家庭能够尽快享受到更公平、更好的教育资源。

    到了年底,顾俭本该在轮换名单上,但她想想还在建的新校区,学生成绩也在一点点提高,就决定再干一年。她说:“既然给学生们点亮了希望,那就得让这光更亮一些。”

    贵阳市六一幼儿园园长袁雨:

    用爱与智慧点亮万千幼苗

    本报记者 何雨家

    清晨的阳光洒在贵阳市六一幼儿园的操场上,孩子们嬉戏奔跑,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而在这欢声笑语中,一道温暖的身影始终陪伴左右——她就是贵阳市六一幼儿园园长袁雨,一名扎根幼教三十三载的教育工作者。

    “妈妈,你看! 这是我自己做的香囊,里面装满了艾草香,可以驱走蚊虫呢!”在端午节的游园活动上,一个小女孩骄傲地举起自己的手工作品,眼里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在袁雨的悉心引导下,六一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一系列沉浸式传统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化的种子,要在生命最初的土壤里播种。”袁雨始终坚信,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起点。

    2024年初春,袁雨在遵义市播州区某乡村幼教点看到令人心酸的一幕,几个孩子趴在高高的旧桌子上午睡,图书角里只有几本卷了边的图画书,整个教室里缺少应有的幼教设施……“教育公平,要从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彩色的童年开始。”那一刻,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乡村孩子带去更好的教育资源。

    作为贵州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攻坚行动的重要推动者,袁雨带领团队主动请缨,每月驱车往返200多公里,定点帮扶播州区231所公民办幼儿园,惠及4841名幼儿教师。

    “与其说我是园长,不如说我想成为火种。”作为贵州省级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袁雨不仅身体力行投身乡村幼教,更搭建城乡教育共同体,让优质教育资源如春风化雨,润泽更多偏远乡村。

    在修文县久长镇幼儿园,她发现孩子们的游戏时间被填充为死记硬背的课程,她立即带领团队推行“自主游戏”教学模式,用竹梯、木桩打造野趣运动区,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发展体能、培养创造力,在长顺县睦化镇幼儿园,她关注到留守未成年人情感需求,专门设立“悄悄话信箱”,用童话故事和心理辅导帮助孩子们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

    她的工作室先后帮扶了全省9所乡镇幼儿园,每月风雨无阻地送教上门,让先进的幼教理念在乡村生根发芽。她的努力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乌当区偏坡镇幼儿园通过县级示范性幼儿园评估,长顺县第三幼儿园通过州级评估,修文县久长镇幼儿园更是晋升为省级示范园……

    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谭丽琼:

    匠心铸品牌 爱心护学生

    本报记者 侯帮虎

    为让抑郁学生尽快走出阴郁,她放弃周末休息,坚持陪伴学生左右;发现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她便循循善诱,让多名学生走出颓废;面对犯错屡教不改的学生,她想方设法拉近关系,帮助他们迈向光明前途……她就是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党委副书记谭丽琼,第十二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14年前,谭丽琼成为贵州师范学院的一名辅导员。秉承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她坚持用真心去温暖学生,用真情去感染学生。其感人事迹也被人口口相传,多次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学生“我最喜爱辅导员”。

    为筑牢学生理想信念,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她组织学生党支部结合专业特色,创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学生第一党支部为期半个月的“我为群众办实事之校园一对一”功课辅导,受服务学生达800余人次;学生第二党支部利用计算机专业的专业特色为全校师生开展免费维修电脑活动,服务师生达1000余人次。2022年,她联系的学生第一党支部成为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和贵州省基层党组织创新案例最佳案例。

    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新阵地,2017年,谭丽琼成立了贵州省高校首家名辅导员工作室——“丽琼工作室”。工作室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工作室成立以来,培养一批优秀辅导员骨干,如全国模范教师吴光梅、贵州省最美高校辅导员楚亚萍、贵州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王溯等;产出一批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工作室成员获厅级以上课题立项20余项,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打造一系列深受学生喜欢的育人品牌活动,累计服务全校学生18000余人次。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遴选结果,谭丽琼主持的“丽琼工作室”作为贵州唯一年度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赫然在列。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杨丽:

    躬耕实践 培育温暖教育

    本报记者 潘国虎

    在贵州学前教育领域,有这样一位教师,躬耕于学前教育改革的实践田野。她就是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领头人——杨丽。

    她作为教育部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对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 (培育) 团队负责人,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她带领团队深入贵州不同地区,了解学前教育行业的需求、就业市场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通过发放450份学制设计改革调查问卷,召开15次相关座谈会,访谈530人次幼儿园园长、保教主任、一线幼儿园教师及专业学生,为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培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向。

    在顶层设计专业方向中,杨丽特别注重培育学生“爱”的情怀。她打破原有2.5+0.5的学制设计,调整为“2(基础学习) +0.5(现代学徒制) +0.5(教育研习)”的新模式。通过组织师德榜样进校园、身边的好老师等活动,让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夯实专业基础,塑造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初步认知与认同。在现代学徒制阶段,学生深入幼儿园和托幼机构,与孩子们亲密接触,向经验丰富的导师学习。教育研习阶段则由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提升他们的综合教育能力。

    在师生互动中,杨丽更是以身作则,示范引领学生发展。她领衔的国家创新团队在宏观层面为学生指明方向,专业名师分区域统筹协同推进,使企业多导师联合指导实践的模式成为可能。

    在教学改革中,杨丽保持着躬耕态度,不断创新实践提升教学质量。她将育幼保教医护知识教授、托幼实践技能训练和幼儿教育专业素养提升三大核心进程融进学生学习的探索适应、积累发展、实践体验、感悟提升四个阶段。通过“轮组轮训轮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打通了一条从任务到项目的实践教学新路径。

    杨丽说:“我们培养的不是‘教书匠’,而是能在孩子眼中看见星辰的教育守望者。”温暖教育的星火正以贵州为原点,向着更远的地方蔓延。

    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燕:

    以茶为媒 培养更多优秀茶人

    本报记者 任伟

    在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茶艺实训室内,马燕老师正指导学生冲泡一杯香茗。她的动作行云流水,精准而优雅,茶叶在水中舒展,满室生香。

    马燕,是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茶学系副教授,国家一级茶艺技师、国家一级评茶技师和贵州省茶行业专家。

    在教学岗位上,马燕老师以爱浇灌,培育茶学新苗。在主持 《新式调饮茶》 《茶艺师》精品课程建设时,她结合市场需求,构建“理论+实训+创新”课程体系,开展调饮茶创新比赛,以此激发学生创意。

    在担任中职班主任时,面对想退学的小李同学,她主动谈心,带他参加茶事活动,最终小李在茶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中职学生年纪小,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因此,马燕每周会深入寝室3次以上,与学生谈心谈话、悉心疏导,后来她所带的班级学生流失率为零,而且全班顺利升入高职学习。

    在赛场之上,马燕老师是熠熠生辉的逐梦者。2019年11月,第四届全国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个人赛现场,马燕身着传统服饰,在悠扬音乐中开启茶艺表演。赛中,她专注投入,凭借扎实功底和独特演绎,斩获银奖,为贵州争得荣誉。次年,在贵州省第三届评茶师职业技能大赛里,她从众多茶叶样品中精准判断,一举夺冠,并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

    在科研探索中,马燕老师参与《都匀晒青绿茶加工技术研究》课题时,她曾多次深入茶区,与茶农密切交流。在实验室,她和团队对加工工艺反复试验,优化采摘、萎凋、杀青、烘焙等环节参数,最终提出科学高效的方案,帮助茶农提升茶叶品质与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主持 《黔南少数民族茶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课题时,她积极深入少数民族村寨,挖掘珍贵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开发建议,让黔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不仅如此,马燕老师还活跃在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裁判席上。自2022年12月担任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茶艺 (国赛) 项目裁判员起,她秉持公平公正原则,认真评判每一位选手。

    以茶为媒,培育茶人。“未来,我将以家国情怀引领育人方向,以躬耕态度深耕专业领域,以育人智慧赋能学生成长,以仁爱之心滋养教育温度。”马燕表示,自己将继续在茶学道路上砥砺前行,为贵州茶产业发展培育更多人才,让茶香飘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