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再出新举措
《贵州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印发
![]() |
2月22日,学生在遵义仁怀市体育馆练习散打基本动作。陈勇 摄 (贵州图片库发) |
![]() |
2月23日,在毕节市科技馆,小朋友体验牛顿摆科普展品。罗大富 摄 (贵州图片库发) |
本报讯 (记者 熊江睿) 2月25日,记者从贵州省人民政府网获悉,《贵州省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全文详见02版)正式印发。
“我省要对标《教育强国建设 规划纲要 (2024—2035年) 》 目标要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方案》 要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差距,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
到2027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到2035年,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治理体系适应特色教育强省需要,适龄学生享有公平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
《方案》从全面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全面优化师资配置、全面构建关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其他公共服务质量的“五个全面”明确了重点任务。
在全面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方案》指出,一是实施城乡学校布局规划调整,二是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三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同时,《方案》从“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进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发展、推进‘五育’并举”对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进行了安排部署。
其中,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时,由省级制定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规划,分年度、分批次有序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到2035年,力争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标准。市(州)和县(市、区)政府要重点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入,加大对义务教育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改善的支持力度。加强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培育,注重向乡镇学校、易地搬迁安置区学校倾斜。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改革。通过广东省高水平学校结对帮扶、外省优质学校合作办学、省内优质学校帮扶等方式,深入推进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到2027年,力争实现县域城区薄弱中小学帮扶全覆盖。
在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时,须加强普通高中招生规范管理,落实“公民同招”和属地招生政策,杜绝跨区域、掐尖招生现象。持续实施“强县中”计划,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发挥优质和特色普通高中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协调教育部直属高校托管帮扶县中,推动省级优质普通高中帮扶薄弱县中,到2027年,力争实现薄弱县中帮扶全覆盖。探索举办综合高中。支持有条件的高中创建国家科学教育特色普通高中。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激励政策和保障机制,防止县中优秀教师流失。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对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质量进行了详细部署。要求实施高校毕业生留黔行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鼓励支持在高校设立职业指导服务站 (中心、室、点);打造权威公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自主创业补贴、场地支持等政策;对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自费出国 (境) 留学的高校毕业生和因私出国 (境) 人员提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生活费补贴。
《方案》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列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省级统筹,充分发挥市 (州) 政府作用,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责任,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坚持政府主责,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