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时常去图书馆吗?
![]() |
国家图书馆。新华社发 |
![]() |
图解数据 |
春节过后,大家陆续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计划,不少人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自习来充实自己。
近年来,为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少图书馆提供了“图书外卖”服务,读者线上下单借阅图书,支付相应运费就可以享受送书上门服务。还有不少城市加大社区图书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满足大家的学习阅读需求。你时常去图书馆吗? 你期待图书馆在哪些方面提升服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图书馆不止于阅读
65.9%受访者期待加快数字化建设
春节过后,大家陆续开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学习计划。在知识更迭越来越快的时代,大家想获取更多知识、加强阅读的愿望也更强烈了,不少人会去图书馆借阅图书、自习来充实自己。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4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0%的受访者经常去图书馆,65.9%的受访者期待图书馆加快数字化建设,增强线上查询、借阅功能,53.2%的受访者期待营造具有多功能、多维度的公共空间。
1 仅一成受访者很少去图书馆
浙江的00后田诗烨上大学前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我通常会挑一本小说看,如果觉得有趣就立马用自助借书机借下一本,一天可以看完一个系列的两三本,感觉很畅快。”
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学生郭瑞琪是校园图书馆的常客。“我去图书馆通常是为了有一个安静舒适的自习环境,或是去找一些学术类的书。”
来自河北保定的00后王禹鸥高考后的暑假经常去保定市图书馆。“我们市图书馆服务还挺好的,会给开馆前在外面排队的人提供椅子,馆里也有专门的儿童阅读区。”王禹鸥说,图书馆平时会组织很多少儿活动,比如亲子手工、答题闯关等,也有关于家风礼仪等方面的讲座,还会定期举办跳蚤市场、儿童作品艺术展、主题研学活动。此外还有一些长期的活动,比如阅读打卡,完成任务后可以兑换精美的书籍;也有面向大众的文化活动,比如公益读书会、书友分享会。
调查中,51.0%的受访者经常去图书馆,38.6%的受访者偶尔去,10.4%的受访者很少去。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馆藏资源很丰富,数字化资源建设得很好,内容丰富度、更新速度都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自助借还书也非常方便。”郭瑞琪说,学校图书馆的线上检索功能非常强大,方便进行多个条件的复合检索。之前有同学需要某套图书馆没有订购的文献,就联系了图书馆的老师提出诉求,后来图书馆采购了这套文献。
2 “期待图书馆多一些文化相关的功能”
“现在很少去图书馆了,一是因为路程比较远,不太方便。二是我发现现在去图书馆自习的人很多,尤其在夏天,开馆前在门口排队的队伍就有半条街长。人这么多很难找到座位,更别提有插座的座位了,所以我现在更多地选择在家自习。”王禹鸥说。
现在去图书馆借书学习时,大家感到还有哪些不太方便的地方? 调查中,47.2%的受访者发现会有想借的书借不到,白跑一趟的情况,46.2%的受访者指出自习座位较少,无法满足需求,41.4%的受访者觉得书目更新慢,畅销书、前沿书较少,36.9%的受访者指出不能通过检索系统有效查找书目,21.3%的受访者觉得工作人员不足,不能及时给予帮助。
“在考试周、周末等高峰时段,座位经常供不应求,而且不是每个座位都有插座,对于自带电脑、平板的人来说,充电不是很方便。”郭瑞琪期待进一步提升校园图书馆的环境舒适度,同时提升自助借还书的便利度。“每次还书操作都比较麻烦,等待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有时机器识别不对借阅数量。”
田诗烨觉得有些图书馆的书目种类不是很全,一些系列小说没办法在图书馆找到。“希望图书馆能扩大藏书量,更新快一点,让大家能更快地在图书馆借阅到连载小说的最新版。”
“馆里有自助借书机,线上服务大厅可以完成检索、续借,也整合了一些数字资源,比如一些期刊、听书平台等。但书目还需要再充实,一些前沿书不多,很多专业书是没有的。”王禹鸥觉得,虽然一些市级图书馆扩大了面积,但在自习区域方面,还不能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希望进一步增强图书馆的自习功能,“现在除了家里和咖啡馆,其他可供自习的地方不好找”。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此前的调查显示,91.3%的受访者表示有在图书馆学习、备考、“充电”的需求。
大家期待图书馆在哪些方面提升服务? 调查中,65.9%的受访者期待加快数字化建设,增强线上查询、借阅功能,53.2%的受访者期待营造具有多功能、多维度的公共空间,50.8%的受访者期待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
田诗烨觉得,目前一些图书馆线上平台的检索查询等功能已经比较完善了。“我关注到数字平台上还有一些多媒体学习库和慕课资源,这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公共文化教育水平的平台。但视频更新速度比较慢,课程内容有些重复和单一,使用过程中页面切换不太方便,有些窗口没办法点进去。”
田诗烨希望丰富线上数字学习资源,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比如开设烘焙、插花等线上教学课程,同时优化操作界面,提升使用体验。
此外,42.6%的受访者期待增设儿童阅读区、文创展示区等功能区域,40.7%的受访者期待延长开放时间,31.9%的受访者期待定期举办各类读书活动、讲座和展览,18.0%的受访者期待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馆员业务水平。
王禹鸥希望图书馆推出自习区预约选座功能,将预约细致到座位,方便人们寻找,同时减少占座行为。
郭瑞琪希望校园图书馆能有电子书借阅系统,“在当下的电子阅读时代,能够借阅电子书会极大提升读书的便利度”。
“一些图书馆会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还有一些公益咨询。但我觉得人们的参与度不是很高,或许可以探索一下更有效、更多维度的宣传方式。”田诗烨期待,图书馆不仅是借书、自习、遛娃的场所,也能多一些文化相关的功能。“阅读、社交、看展……人们在图书馆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图书馆在设计中融合了所在地的特色环境,很有意趣,期待图书馆越来越年轻化、智能化”。
受访者中,在校学生占24.5%,在职人员占72.7%,其他的占2.8%。一线城市的占37.9%,二线城市的占43.8%,三四线城市的占17.1%,乡镇/农村的占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一份“图书外卖”?
超八成受访者期待增加图书网借邮寄服务
你是否因距离、时间等原因“疏远”了图书馆?近年来,不少图书馆提供了“图书外卖”服务,给读者邮寄线上下单的图书,让读者能更便捷地阅读到馆内藏书。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4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3%的受访者坦言身边的图书馆离自己较远,去一趟耗费较多时间。81.2%的受访者期待所在地增加“图书外卖”服务,让借还书更便捷。
教育行业工作者周伟刚参加工作时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办了借书卡,打算把这里当作自己工作之余学习提升的场所,但随着他搬家离开图书馆所在的海淀区后,他就很少去这里了,“我搬到东边的城区后,就再也没去过,因为去一趟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调查显示,58.3%的受访者觉得身边的图书馆离住所较远,去一趟耗费较多时间。
浙江的00后田诗烨去图书馆的交通时间也比较长,“从我家到图书馆需要公交转地铁,总共要花费将近一个半小时,来回比较麻烦”。
田诗烨前几年体验过“图书外卖”服务,手机下单后免邮费送到家。“我对阅读纸质书的需求比较高,这种服务很适合我。”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展“图书外卖”服务,读者可以线上借阅书籍,支付一定运费就可以享受送书上门服务。调查中,81.2%的受访者期待所在地增加类似服务,让借还书更便捷。
来自河北保定的00后王禹鸥使用过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中国邮政集团河北省分公司推出的“冀图邮书”小程序,可以把书借到家附近的邮局网点,整个过程是免费的。“我当时想读几本书,就用小程序借了送到离我家最近的邮局网点,我骑车过去只需要5分钟。一开始我心里还没底,但后来发现小程序能追踪流程,第二天网点就电话通知我可以去取书。我记得图书馆还随快递给我寄了一些纪念品。每个用户每次只能借四本书,如果想邮寄到家需要再花四块钱邮费。”
“我当时主要是想体验下这种新形式,体验感不错,流程很简单,不用为了借一本书来回奔波,拿到手的书质量也很不错,比较适合我这种‘懒人’”。王禹鸥说。
“我之前在其他平台购买一些二手书,五六本就超重了,需要交不少运费。图书邮寄借阅免邮费让大家很受益。”田诗烨说,图书馆提供这样的公益服务,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但我记得当时还书只能线下还,相对来说有些不方便。”
周伟表示,如果借书能邮寄到相关网点的话,是不是还书也能还到相同的网点,由工作人员定期送回图书馆,这样的话,社区图书馆可以成为图书邮寄借阅的一个线下还书点了。
周伟发现很多城市已经有了“图书外卖”服务,但不知道是否能覆盖乡镇地区,如果可以的话邮寄费用会不会较高。周伟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宣传,让稍微偏远地区的人们了解图书邮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支持,降低费用,减轻人们借阅书籍的负担。“此外,还需适当延长图书的借阅时间,毕竟运输过程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同时进一步加速数字化、信息化系统的升级,保证线上借阅系统的有效运转。”
受访者中,在校学生占24.5%,在职人员占72.7%,其他的占2.8%。一线城市的占37.9%,二线城市的占43.8%,三四线城市的占17.1%,乡镇/农村的占1.2%。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