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全面推动教体现代化
——2025年遵义市教育体育工作会议召开
![]() |
孩子们参观娄山关红军博物馆。 |
![]() |
贵州省第二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遵义成果展示。 |
![]() |
遵义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家琴作工作报告。 |
本报记者 周朝义 刘小钰 特约通讯员 罗来帅
2月21日,2025年遵义市教育体育工作会议召开。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吴起出席会议并讲话,遵义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吕川主持会议。遵义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家琴作工作报告。
2024年,是遵义市教育体育改革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遵义市教体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紧扣“教育强市”战略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持守正创新、破立并举,在深化改革中培育新动能,在优化教育生态中构建新格局,政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育并举、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体育事业、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对外开放等方面有了新成效,交出了一份既有改革力度、又具民生温度的年度“答卷”。
一年来,坚持深化育人改革,五育融合培根铸魂成效显著。德育铸魂,构建全域红色思政育人体系,面向全市青少年开展“遵义会议精神宣讲”1180场、“行走的思政课”宣讲进校园14场,累计培育1700名“小小红色宣讲员”,打造精品思政课程88节;智育培优,科创教育成果丰硕,遴选24支队伍参加“2023-2024学年第四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贵州区域赛”,7支队伍获得国赛名额 (贵州省共8支队伍);体育强基,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55.88%、合格率97.05%全省双第一;美育浸润方面,创新吉他艺术特色教育,覆盖334所学校1613个班级,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劳动赋能,建成“一校一园”劳动实践阵地,获评10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劳动技能大赛获奖数全省居首位。
一年来,坚持优化教育生态,教育体系提质升级步伐坚实。学前教育普惠率达94.14%,新增4个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实现6周岁统一入学,创新“1+3+N”初中提质模式,赤水市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稳步推进;高中教育推进特色化发展,仁怀一中高分通过省级一类示范高中的省级评估;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完成国家试点城市申报,优化专业设置新增专业17个;高等教育突破发展,遵义师院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医专升本通过省级评审,遵义职院申报国家第二轮“双高”学校,康养职院筹建稳步推进,在遵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
一年来,坚持创新体教融合,竞技与教育协同发展成果丰硕。全年承办国家级、省级赛事25场,遵义籍运动员斩获国内外金牌31枚;获批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城市,成功举办“遵义杯”全国校园足球邀请赛,吸引7个组别131支队伍2200人参赛,包揽全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4个级别冠军;师资建设成效显著,7名教师、1个集体获全国表彰,开展师德师风和教育家精神宣讲23场,教师节表扬先进典型363人。
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省域副中心建设“年年见成效、三年跃新阶”的开局之年。
当前,遵义教育已经进入由“大”到“强”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努力办好有质量、有温度、人民满意的教育,遵义市教体战线要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从组织领导、工作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入手,做到与教育强国、教育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相适应,与遵义市委、市政府建设“省域副中心”、打造“桥头堡”的要求相适应,确保全年工作目标任务落地见效,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遵义篇章作出教体新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花岗区:
教育改革成效斐然,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2月21日,记者从遵义市教育体育工作会上获悉,过去一年,红花岗区在集团化办学、化解大班额以及全域实现6周岁入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方面,红花岗区坚持将其作为教育优质工程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区已组建22个教育集团,涵盖学前、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五类,实现区域内集团化办学全覆盖。通过“集团总校 (园) +相对薄弱学校”模式,由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形成办学联合体。
同时,为强化资源互通共享,各教育集团构建管理互通、师资互派、教学共研、资源共享、质量共评的运行模式。2024年累计开展干部、教师交流学习活动110余次,培育市级以上教学名师19人、名班主任13人、名校长3人。此外,各教育集团还制定了《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实行集团总校(园)负责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针对部分有分校区的学校,实行“五统一”管理模式,促进总校与分校优质全面发展。
在化解大班额问题上,红花岗区成绩斐然。2022年,该区义务教育阶段有大班额48个,无超大班额。通过前置审核精准管控转学生源、均衡编班杜绝重点班现象以及借助集团化办学缩小校际差距等综合措施,2022-2024年分别化解41个、2个和5个大班额,目前已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且无新增。
为实现全域6周岁入学,红花岗区精准发力。2023年秋季学期,该区有6个校区未实现6周岁入学,新建学校、利用闲置教室、改造办公楼和功能教室等,新增班级73个;加强师资保障,新增教师250名,并投入资金购置教学设施设备,于2024年顺利实现全域6周岁入学。
红花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建设,为遵义市教体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桐梓县:
打出“组合拳”,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2月21日,在2025年遵义市教育体育工作会上,桐梓县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全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经费保障方面,桐梓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财政预算中优先保障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全面夯实教育经费保障基础。
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桐梓县将围绕“132N”教育规划思路,加快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燎原镇花园小学、高桥中学综合楼等项目,预计增加义教学位2340个。同时启动黔北高中、蟠龙高中实训楼、陈家湾幼儿园等项目建设,并强化中心集镇学校资源统筹,有序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桐梓县将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后备干部人才库。通过制定“雁归计划”,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当地教育事业。深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按照控“进”、优“选”、跨“转”方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强化“三名一骨”培育,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
在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桐梓县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查,每学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学校绩效考核挂钩。强化六大集团校帮扶,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开展集团校捆绑式考核,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积极探索家校合作新模式,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安县:
推动“县管校聘”改革,加快教育强县步伐
2月21日,在2025年遵义市教育体育工作会上,正安县有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7-8月,正安县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部署要求,顺利完成改革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改革过程中,正安县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在高位推动方面,县委、县政府将“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镇 (乡、街道)也成立相应机构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明确职责分工也是关键。正安县委编办负责核定全县教师编制总量;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准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总数并牵头做好职称评聘;县教育体育局负责按照核定的编制和岗位,实施教师均衡配置和教职工身份管理,通过竞聘上岗的形式派遣教职工,对落聘教职工进行培训和管理;县财政局落实改革所需经费;各中小学学校按岗聘用,负责教师的日常管理、使用和业务考核,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正安县针对县域教师资源“两头空中间挤”的现状,改革分两轮进行。县城12所中小学为第一轮次,其余32所县城外中小学为第二轮次。在核岗环节,全县中小学分学科核定4499个教师岗位。
据悉,此次改革成效显著,打破了编制束缚,教师从“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激发了教育管理活力;缓解了学科矛盾,实现了教师结构合理、学科配套齐全;理顺了教师关系,让教师归口管理;改革过程公平、公正、公开,激发了教师积极性,得到社会认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水市:
提升内涵质量,争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杆”
2月21日,在2025年遵义市教育体育工作会上,赤水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遵义市第一个“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县”申报单位,赤水市将坚决贯彻落实省市相关部署,全力以赴确保率先通过国家评估认定。
一直以来,赤水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扛起政治责任。构建县级领导、教体局班子、校长“三个一”责任体系,以17个乡镇 (街道) 为战区实行分区包保,县级领导定期分析研判包保学校的“硬件”“软件”双指标,积极解决创建工作中的各类问题。
在聚焦问题抓好整改方面,赤水市严格按照整改方案,压紧压实责任,强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调和督导。通过“日监督、旬研判、月会商”机制,市级专班每日现场监督作业,推动新建文化中学综合楼、赤水四小等项目建设,确保2025年秋季学期建成投用。
为紧盯内涵提升质量,赤水市以“集团校+功能校+轻骑兵”办学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促进区域内学校均衡发展。推进“分层培育、积分成长和融合发展”三项行动,开展课堂教研内涵“大拉练”“大轮训”“大提质”等活动,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此外,赤水市将统筹兼顾确保成效,建立健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长效机制。以2025年5月接受国家学业水平质量监测、9月接受国家评估验收为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建立责任人一对一指导机制,有序推进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