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8版:文化 ->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不玩平地只上高台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不玩平地只上高台

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广东醒狮

新华社发

黄沙狮子

新华社发

天塔狮舞

新华社发

徐水舞狮

新华社发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演出。(贵州图片库发)

    在春节、元宵节或集会庆典中,舞龙、舞狮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助兴节目。舞狮在长期的流传中,通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形成了不同地区的风格与特色。

    贵州也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舞狮习俗——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2008年,兴义市申报的狮舞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 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东汉时期传入盘江流域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是流传在贵州省兴义市马岭镇瓦嘎村的一种民族民间舞蹈。

    马岭镇瓦嘎村位于兴义市东北部,距市区13千米,辖5个自然村寨,即上瓦嘎、下瓦嘎、滑石板、王家坡、邓家坡。古寨群山环抱,千年古榕盘根错节,茂密的枝叶似巨伞遮盖的大坝,形成瓦嘎高台狮灯的传统活动场所。

    据传舞狮于东汉时期传入盘江流域,三国、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古有“避邪狮子引导其前”的神话。元、明、清各代,舞狮活动更加广泛。舞狮何时流入黔西南,无文字记载。因佛经上说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具有镇邪的本领。因此,这种历史上带有宗教色彩的舞狮活动,很早就在兴义盛行,不少的布依族村寨,至今还保持着这一活动,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舞狮活动。

    高台狮灯舞活跃于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及婚丧嫁娶等场合,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展示了布依族的生产状况、生活习俗和理想追求等。

    2在瓦嘎布依村寨世代传承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省级非遗传承人黄正权介绍,高台狮灯多年前已在瓦嘎流传,他们学舞狮是世代承传的,一般从六七岁学玩“猴子”,然后学舞狮的各种技法。一百多年来,瓦嘎狮灯代代相传,沿袭至今。舞狮一般是“玩平地”,而瓦嘎布依高台狮灯以“上高台”著称,搭台后,先由狮子头“圆台子”,再进行表演。

    以“杂脸子”(唐僧取经) 一套20余人表演和“大脸子”(沙和尚)、狮子一对、猴子一对上台表演。在高台4只桌子脚上表演时,其他的用“摸脚”(即慢慢摸索),而瓦嘎的狮灯艺人则用“跳脚”(即快速准确地跳过去)。瓦嘎狮灯的“响器”(即打击乐) 是由马锣、钵、堂锣、鼓等组成,打法别致,变化极大,其打法有上百种。

    “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是瓦嘎布依族村民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中,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别具特色的民族杂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体现了布依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信息,根植于布依族群众的生产生活中,与布依族人民生息相关,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百余年来,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一直在瓦嘎布依村寨世代传承,虽然保存了布依族古老的杂技表现形式,并被命名为省级“布依高台狮灯艺术之乡”。但由于瓦嘎布依族高台狮灯没有文字记载,加上布依高台狮灯艺人在口传心授的时候都是传内不传外,给高台狮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人为的障碍,存在流传的局限性。

    3高台上的舞者

    关于布依族高台狮灯舞,除了在兴义等地有出现之外,在册亨、贞丰等也有出现。

    在册亨县,狮子在民间被视为力量和正义的象征,是吉祥福瑞的体现,因此舞狮之风经久不衰,备受人们喜爱。舞狮者要有强健的体魄,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动作要敏捷灵活,首尾舞者要配合默契。

    先是沙头 (沙面和尚) 上高台桌的最顶层做“洗面”动作(意为给全村的寨民洗去所有邪气)。其次是两个小狮上台“翻天云”(意为上天接福)。再次是单狮或双狮上台“踩斗”(意为护福回寨)。

    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的表演者是一个舞狮班子,少则四五人,多则15人。一般同时登台表演的是4人。两个人扮狮子,把狮头狮皮披盖在全身,只露两脚;另外2人分别装扮成孙猴和笑脸和尚。有时还有同时出场的小狮子。“孙猴”和“笑脸和尚”挥舞手帕逗引大狮子逐层攀上高台,直至顶端。

    上攀的动作十分惊险,有正上、倒上、翻上,“小猴”与“沙头和尚”,“小狮”与“小狮”一正一倒向上;大狮子有直上、穿上、穿绕桌子螺旋上,到最高处还要四脚踩桌腿表演,不带任何保险绳索。所表演的技巧,都有生动形象的名目,如“燕子翻飞”、“蛤蟆抱崽”、“鳌鱼吃水”、“雏鹰展翅”、“鲤鱼晒肚”、“蜘蛛吊线”、“仙猴摘桃”、“滚龙抱柱”、“冲天倒立”、“靠背翻”、“踩高桩”、“叠罗汉”、“旋风车”等。

    一个舞狮班有时可连续表演四五个小时。有些动作使人屏息,怦然心动,有些动作又因滑稽可笑而使观众忍俊不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阅读

    全国各地舞狮习俗

    舞狮在长期的流传中,通过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舞狮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如北京高碑店的《舞狮》,以狮头重量见长,狮头重达90余斤;河北徐水县的舞狮动作矫健,能跃上5张方桌子,在桌面上表演等。

    安徽的《手狮子》小巧玲珑;山东的《大狮子》在硝烟弥漫中,腾空蹿跳,既惊险又显勇猛;四川的《高台狮子》和《地盘狮子》以演绎破阵法为特色:"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舞狮子的习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狮》就很有特点。广东醒狮舞以其独特的造型、雄壮的鼓乐、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国内外都获得很高的声誉,影响甚远。

    2006年5月20日,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水狮舞、天塔狮舞、黄沙狮子、广东醒狮入选。

    徐水狮舞

    河北是北狮的发祥地。徐水县北里村狮子会创建于1925年,以民间花会形式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以迅速发展。

    徐水狮舞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春节和春季寺庙法会期间,表演时由两人前后配合,前者双手执道具戴在头上扮演狮头,后者俯身双手抓住前者腰部,披上用牛毛缀成的狮皮饰盖扮演狮身,两人合作扮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另由一人头戴狮头面具,身披狮皮扮演小狮子,称少狮;手持绣球逗引狮子的人称引狮郎。

    引狮郎在整个狮舞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不但要有英雄气概,还要有良好的武功,能表演“前空翻过狮子”、“后空翻上高桌”、“云里翻下梅花桩”等动作。

    徐水狮舞在中国民间艺术表演中占有重要地位,1953年,曾到首都北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汇演,并代表国家多次出访演出。曾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比赛中获一等奖。河北省杂技家协会于2001年10月正式命名北里村为“杂技狮舞之乡”。由于狮舞道具昂贵、培养新人不易等原因,徐水狮舞面临传承危机,亟待有关部门加以抢救、扶持。

    天塔狮舞

    山西襄汾其陶寺的狮舞始于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经久不衰,被称为“天塔狮舞”。 天塔狮舞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

    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

    天塔狮舞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高超的绝技。天塔狮舞曾获中国第七届艺术节优秀奖,山西省第一届及第三届广场文化节金奖。

    抢救、保护、研究狮舞,对美学、民俗学及音乐舞蹈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狮舞风俗由来已久。

    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狮舞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

    黄沙狮子舞武一体,娱神娱人,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寄托着民众美好的期盼,从大年三十开始到二月初二这一段时间,艺人们要走村串乡地去表演。黄沙狮子的中心区域黄沙洋及其传播地的百姓们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吉庆平安,都祈盼狮舞为他们赐吉祥,消灾降福,热热闹闹地度过节庆。

    广东醒狮

    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狮舞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起源于南海县。流传于广东、广西及东南亚各国华侨中间;在广东境内主要分布在佛山、遂溪、广州等县市。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表演时,锣鼓擂响,狮舞人先打一阵南拳,这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耍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狮舞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

    自古以来,广东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乡乡都有自己的醒狮队,一年四季,开张庆典锣鼓声不断,逢年过节,狮队便上街采青、巡演。各镇、乡村群众性的狮艺普及也盛况空前。广东醒狮已成为全国知名的为广东特有的民间舞品牌。醒狮活动也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其文化价值和意义十分深远。

    综合中国政府网、天眼新闻、黔西南宣传、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