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3版:聚焦 -> 奋力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奋力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现场。贵州交通技师学院供图

吴昭彬 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供图

学生在职业技能培训课上学习做蛋糕。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供图

黔南民族师院思政之夜故事会。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供图

欧阳恩良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供图

    近年来,贵州教育系统坚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加快建设特色教育强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为契机,部分职业院校负责人就学校如何高质量发展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交通技师学院院长周勇:

    产教融合锻造更多“交通工匠”

    本报记者 郭倩聿

    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召开,犹如一股春风,为贵州交通技师学院(贵州省交通运输学校) 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学院院长周勇在会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站在发展的新起点,迈向发展的新征程。贵州交通技师学院 (贵州省交通运输学校) 将深入学习贯彻大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产教融合、改革创新、服务社会,全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贵州交通强省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锚定立德树人“航向标”,奋力筑牢职业教育根基。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交通人才。2025年,学院将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建设,建强学院党建品牌,推动校园文化提档升级,将交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构建“交通元素大思政”育人格局,营造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激发学生职业理想,强化学生家国情怀与职业责任感,不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锤炼职业教育“引路人”,强力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工匠型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和能力提升是重中之重,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和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围绕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实践技能、素质拓展等,多维度、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学院还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继续为贵州省职业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迈进产教融合“快车道”,全力深化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学院近年来致力于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2025年,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下好改革创新“先手棋”,聚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学院将紧跟行业发展步伐,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三教”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智慧校园,打造智慧课堂,探索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砥砺以赛促教“试金石”,激活教学质量澎湃动能。技能大赛是检验教学质量的试金石,近年来学院不断丰富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院内涵建设,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2025年,学院将继续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理念,激发师生的参赛热情,营造良好的技能竞赛氛围,选拔和培育一批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共同推动学院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当好服务社会“筑路人”,努力彰显职业教育担当。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为贵州交通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在积极参与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同时,还将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25年,学院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地方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学院还将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贵州交通技师学院将以全省教育工作会精神为指引,锚定“全国知名、西南一流、省内引领”目标,深化“三教”改革,强化校企协同,为贵州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奋力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贵州交通强省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吴昭彬:

    力争每一名合格毕业生实现高效稳定就业

    本报记者 徐颖

    特殊教育在推动教育强省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

    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结束后,贵州省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吴昭彬表示,作为贵州省第一所公办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明确发展目标,全力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省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的学生步伐或许稍慢,需要老师们紧紧牵着他们的手,引领他们一步步前行。”吴昭彬表示,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特殊教育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需具备“三心”(爱心、恒心、耐心) 和高尚的匠德。学校将根据会议精神,总结过往经验,确立未来目标,制定特殊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并积极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同时,学校还鼓励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推动教育质量水平,确保学校在未来五年内持续进步。

    “我们努力让特殊群体的学生步入社会,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吴昭彬表示,特殊教育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学校坚持教育与就业并重、技能与素养齐抓的原则,通过政策保障、社会吸纳、产业扶持等渠道,力争让每一名合格毕业生都能实现高效、稳定的就业。

    因此,学校积极与普通学校、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同时也为健全人融入特殊群体搭建平台,促进残健共融的良好社会氛围。

    为特殊群体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公平的社会环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特殊教育的未来发展,吴昭彬心中有着清晰的目标与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黔南民族师院院长欧阳恩良:

    做优做特专业建设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潘国虎

    2月10日,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在贵阳举行。会议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欧阳恩良,就他参加会议的感受以及会议对学校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欧阳恩良表示,以往他都是在分会场参加此类会议,但这次有幸在线下主会场认真聆听了全程,感受非常深刻。会上,各交流发言单位的经验分享都极具借鉴意义,特别是贵州大学关于优化学科专业调整的经验,让他深受启发。他认为,黔南民族师院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和地方发展需要,围绕师范教育主业主责,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努力做优做特专业建设。同时,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表示,黔南民族师院也将积极寻找自己的契合点,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产合作,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欧阳恩良说,此次会议内容非常务实,每个板块的工作安排都扎扎实实,既让他们清楚了面临的挑战,也看到了机遇所在。会后,黔南民族师院将就涉及高校的部分召开工作会议,作出具体部署,确保会议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谈及此次会议对学校发展的积极影响,欧阳恩良院长认为,首先,它拓展了学校的工作理念,特别是现在面对省管高校的新形势,对于黔南民族师院的办学理念、人才机制、平台建设等都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会议对于抓好“十四五”任务清单的完成和谋划好“十五五”学校发展规划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学校更加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最后,会议还为做好2025年学校的重点工作提供了重要思路,让学校更加有信心和决心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黔南民族师院秉承“崇德博学、敬业创新”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师院精神,扎根民族地区,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学校现有中国语言学等区域一流学科建设点4个,教育学等省级重点学科11个。建校以来,已培养10万余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黔南州35%的省级教学名师、52.94%的省级名校长、53.4%的州级教学名师为学校毕业生,涌现出国家级名师培养对象颜金松等优秀校友,毕业生爱国情怀深、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扎实,在各行业发展良好,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高。

    在新的起点上,欧阳恩良表示,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不打折扣地执行各项政策要求。同时,将以省管高校为契机,加强制度建设,提升管理观念,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平台支持。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将加强学科建设、内涵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将注重育才、引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还将以提升考研率为重点提升就业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