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0日 星期一

锐意改革 持续创新

激活内生新动力 教育发展增后劲

2025年02月1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2024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交流活动现场。

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培计划”国家专家库成员杨永忠给学生上课。(资料图)

水母小学举办“航空科普、点亮梦想”特色发展活动。

水城区第二小学在环境优雅的校园内组织学生开展诵读活动。

    本报记者 熊江睿

    近年来,贵州教育系统坚持改革创新,激活教育内生新动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各项工作持续稳中向好、进中提质,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贵州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推进贵州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带动地方和区域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贵州按照“一次明确、分步到位、成熟一所、划转一所”的原则,目前已完成省、市 (州) 共建本科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贵阳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凯里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铜仁学院、安顺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0所省属高职院校整体划转至省教育厅统一管理。

    这10所共建本科高校划转“省管”,办学体制改革后,实现了在更高平台上开展办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更优秀的人才,服务地方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贵州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在全省各市 (州)、县(市、区)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行县级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核定岗位总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筹使用编制和岗位、人员调配,学校负责具体岗位聘用、考核评价、绩效工资分配的工作运行机制,推动县域内城乡间、学校间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办学育人改革方式推陈出新

    贵州除了重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以外,还系统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统筹推进办学模式改革。

    在系统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上出“硬招”。一方面是健全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完善“1+6+2”(1个总方案+6个配套文件+2个支撑文件政策) 体系,推动建立科学有效的选课制度和选课指导体系;完善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管理办法,大力推动五年一贯制、“3+3”“3+2中高贯通”、“3+4”中本贯通等长学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制定《贵州省中考体育改革实施方案》 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印发 《贵州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 规范艺术类专业招生行为。另一方面是完善“五育并举”机制,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建设,启动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推动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开展每天锻炼2小时试点,持续办好千万师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同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推进中小学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开展管理者、校长、教研员、一线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省级示范培训。

    去年是贵州高考综合改革落地之年,贵州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高效完成各环节工作,实现高考命题质量良好、考试组织安全有序、评卷过程严格规范,招生录取公平公正的“平安高考”目标,实现了贵州省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在统筹推进办学模式改革上下“功夫”。一是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全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进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实施县中提升计划,健全县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进一步缩小县中与城区普通高中教育差距。二是探索综合高中建设,促进普职融通和普职协调发展,推进普通高中示范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

    2024年,贵州在开展教育评价改革试点调研督导和验收,综合评定评价改革试点“优秀”等次16个、“合格”等次20个;评选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33个;完成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年度重大调研课题并获评优秀等次,改革信息获省领导批示;中考改革有序推进,专升本工作顺利完成。

    教育教学项目创新成果丰硕

    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变革、与时俱进的过程。贵州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启动全省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试点区、校建设,持续推进“数字驾驶舱”建设,聚力打造“教育数据中心”“教育应用中心”“教育保障中心”“教育网络安全中心”,不断丰富数字驾驶舱的内容和功能。

    近年来,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第七届“绽放杯”5G应用大赛中荣获贵州区域赛二等奖和面向全国的“5G+智慧教育专题赛”三等奖,贵州医科大学“利用数智融合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等9个项目入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24年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

    抓改革、促开放、增活力,贵州教育开放合作成果丰硕。高位推动我省与19所省外高水平大学开展省校合作,全省9所高校的13个学科和省外12所高水平大学基本确定帮扶团队、3个学科初步达成合作意向。

    大力实施国家公派及地方公派项目,2024年选派242人赴国 (境) 外高水平大学及教育科研机构交流学习,选派人数较上一年增加49人。获批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148名,较2023年实现倍增。

    通过举办中外师生“桥见”贵州、港澳台师生贵州行、“知行贵州”及“五五计划”等系列活动,2024年组织邀请1800名国(境)外师生来黔交流;同时选派1200余名大中小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推动中外师生双向交流突破“双千”目标,邀请130余名美国青年师生来黔开展教育及文化交流。

    依托东西部协作平台通道,推动贵州1430所学校与广东1117所学校实现结对帮扶,黔粤两地教师对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进行互相交流、融合、更新,丰富了贵州教育对外开放的内涵。

    值得关注的是,贵州新增孔子学院2所,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合作项目地方创新子项目”1项。成功举办了2024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深入推进“教育+”创新模式,深入推进产业对接、文化旅游、农业合作、医疗合作、科学研究等应用交流合作,签署合作协议(备忘录)51份。89个国别和地区的5690名参会嘉宾出席活动,其中外宾1445人,参与覆盖国别及参与单位创历届新高,交流周国际影响力、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2025年,新起点新征程,贵州坚持抓改革、促开放,以特色教育强省为指引,努力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服务战略全局、富有贵州教育特色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亮点

    >>安顺

    实施“五大举措” 描绘全新篇章

    本报记者 熊江睿 高志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安顺的人民群众。”安顺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洪告诉记者,近年来,安顺市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集团化办学为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牵引力,建立以优质学校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为依托的4个教育集团,实施集团内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联的办学改革,并同步建立评估机制,纳入高质量考核兑现奖励经费,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互动、共同提高的改革目标。

    “我们通过‘扩校+’建设城乡学校增学位、‘集团+’缩小区域差距求均衡、‘寄宿+’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考核+’激发争先创优新动力的‘四项’措施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平坝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谢达星说,“深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是为了打通教育资源整合壁垒。”平坝区积极探索订制公交 (客运班车) 接送模式,解决部分农村学生能就学、就好学的实际问题,开通城区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二校区 (原环宇学校)公交车,每天共接送学生360余人,有效缓解城区学位紧缺的压力,满足学生就读需求,取得良好成效。

    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特色教育是兴校强校重要途径。“学校从全面育人的创新管理,航空科普、点亮梦想的特色发展等方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普定县化处镇水母小学校长李祥说,学校学生社团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小学组团体接力赛中勇夺“第三名”、贵州省赛“冠军”。

    “我们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改革创新。”镇宁自治县思源学校校长晏开伦说,学校制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极开发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在课后延时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关心和关爱学生的成长。如学校红领巾禾苗诗歌小社团通过‘诗教’育人理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认可。”晏开伦说,近年来,学校通过诗歌创作解决孩子们缺乏心灵关注和情感表达渠道的问题,让学生自信自强、健康快乐成长。

    “在过去的一年里,以‘五大举措’的‘改革之笔’描绘安顺教育高质量发展篇章,不断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彭洪表示,一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纵深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夯实基础教育基点,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扩优提质发展;三是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四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五是兜牢教育各项保障,全力推进教育系统平安稳定。

    >>六盘水

    强化保障改革 改善办学条件

    本报记者 侯帮虎

    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培养,改善办学条件……2024年,六盘水强化保障改革,教育发展基础全面夯实。

    其中,六盘水市第二中学食堂的成功改革更是脍炙人口。

    2024年12月10日,下课铃声响起后不久,学生们结队小跑进食堂,不一会儿,一二楼窗口前就排起了长龙,同学们有序打饭,肚子咕咕叫,脸上却满是笑容。

    “这样的场景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六盘水市第二中学党支部副书记、校长左洁介绍,2024年12月1日,学校将食堂从第三方手里收回后开始正式营业,增加菜品、降低价格、米饭免费的同时,食堂环境也进一步升级,更规范,更卫生,收获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在食堂经历了改革之后,学校就餐人数从之前的500人增加至2000人,翻了4倍。

    据了解,2008年,因发展需求,六盘水市第二中学将学生食堂以BOT (建设-经营-转让) 的形式进行外包。后因招生人数扩张,食堂逐渐不能满足学生就餐需求。在六枝特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协商帮助下,最终决定将食堂经营进行回购,相关协议于2024年10月份正式签署,随后学校着手自办自管工作。

    食堂的改革,直接造福了学生。

    除了保障改革,六盘水市在师资力量改革上同样下足苦功夫。2024年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等系列文件,全面规范教师从教行为。近三年来,通过举办培训班、定点培养、一对一指导、阶梯式培养等方式,累计培养省、市、县三级“三名一骨干”10716名,建设省、市两级三名工作室245个,辐射城乡学校466所。全覆盖开展教师素质能力培训,每年培训教师10万人次以上。六枝特区还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优化集团化办学方案,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成立教育集团8个,全区普通高中实现与31所初中学校组建纵向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