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2025年冬令营走进多彩贵州
纵览壮美山河 领略黔中魅力
![]() |
布衣族热情洋溢的“拦门酒”。 |
![]() |
冬令营研学课程。 |
![]() |
游客体验“竹竿舞”。 |
本报记者 刘立超
“8年前我就来过贵州,这次再来,看到之前去过的村子通过利用乡村文化带动旅游、文创产品等发展,真实地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四个字的力量。而且还吃到包括蛋包洋芋在内的各种美食,贵州被称为‘洋芋国’真是名副其实。”蔡可喜来自中国香港,是华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再次来到贵州,巨大的变化让她感慨颇深。
实地体验贵州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1月11日至17日,华侨大学组织的2025年乡村振兴主题研学冬令营走进多彩贵州,在为期七天的贵州之行中,营员们去到贵阳、黔南、黔西南、遵义、安顺等地,探访了中国天眼、万峰林、新屯村、黄果树瀑布、坝陵河大桥、花茂村、贵州大数据综合展示中心等,实地体验贵州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壮阔自然奇观以及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各项成就。
营员们大多来自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意大利、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本次研学行程亮点纷呈,引得营员们纷纷点赞。“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在面对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时,营员们很震撼。“黄果树瀑布,宛如一幅大自然在中国大地上精心绘制的壮美画卷,令人叹为观止。它是一道自然奇观,就像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个珍宝,不仅让我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更让我在心灵深处领悟到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洪婷婷同学激动地说。
贵州有着“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誉,世界排名前100的超级大桥,有近一半在贵州。来自中国澳门的吴晓彤同学,在参观完贵州的世界级工程——坝陵河大桥后,被中国建设者的智慧与努力所折服,“坝陵河大桥既是中国桥梁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然共生的象征。此次参观,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工程技术的强大力量,被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所震撼。”
贵州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光辉历史沉淀下的璀璨明珠,贵州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散落在贵州各地,品种繁多、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民族文化,构成了风情万种、风格交错的绚丽非遗画卷。此次行程中的多项非遗项目互动体验让营员们感到新奇不已。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陈桐鑫说,“在黔西南州望谟县新屯村的欢迎仪式上,布依族同胞身着谷粒纹服饰,热情洋溢,拦门酒与布依族大歌让我瞬间感受浓郁民族风情。在万峰林的纳灰布依族村寨,我们参与扎染体验,领略传统工艺魅力;欣赏八音坐唱,学习演奏技巧,深知非遗传承重要性。此次研学拓展了视野,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和谐美与独特性,以及乡村振兴所带来的巨大成果。”
据本次冬令营带队负责人余老师介绍,此前华侨大学已多次组织港澳台侨学生及外国留学生走进贵州开展研学活动,华侨大学还在黔西南州对口帮扶共建“光明之城”乡村振兴服务站——望谟新屯站,希望通过挖掘乡村内部潜在的文化驱动力,以校村合作方式为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宜居生态、传承文化积淀等方面助力,用造血式公益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贵州旅游和文化资源丰富,一次行程就可以同时体验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以及独特的喀斯特景观、大国重器等,很适合开展研学活动。此外,贵州近些年在乡村振兴、大数据产业、桥梁工程等方面取得不俗成就。因此贵州可以作为一个对外窗口,通过华侨大学的系列品牌活动,展示中国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港澳台侨学生对于祖国的自豪感,增强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本次研学团地接社贵州青旅研学负责人刘琴表示,新的一年,将继续深入挖掘贵州的非遗、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出独具贵州特色的研学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贵州开展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