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文博合作 非遗与研学结合
“博”采众长讲述贵州龙故事
![]() |
学生参观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
![]() |
↓ 游客在进行非遗拓印。 |
本报记者 钱星星
2024年,兴义入列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地质旅游价值凸显。要了解兴义的地质故事,贵州龙化石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背景下,高校、文博、景区充分挖掘贵州龙等地质元素,与非遗、研学等结合,通过展览、文创、景观打造等讲好地质故事,释放浓浓年味。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地质科普与历史对话
走进博物馆聆听地质故事,通过沉浸式展览、化石修复等与化石“亲密接触”,将新奇有趣的贵州龙文旅产品带回家……近年来,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已经成为人们在黔西南州体验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一环。
兴义世界地质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的过程,还蕴藏着丰富的创作灵感源泉。越来越多的人将黔西南州的博物馆、景区作为必去的“打卡点”。
近年来,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积极筹备,不断升级服务,充分发掘馆藏资源,职能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发生着以“人”为中心的转向,功能重心也由基础的对化石的收藏、陈列和研究扩充至对观众的教育和服务,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针对青少年学子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
博物馆方面也表示,欢迎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观众前来参观交流,共同探索科普跨界融合的无限可能。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馆长郑秀敏说:“近日,我们收到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师生制作的‘蓝染+贵州龙’作品,让我们非常惊喜。他们把布依族非遗文化与科普元素融合创作的作品也激发了我的灵感。我们希望更多人能够通过非遗和科普等相结合的方式,让黔西南州的本土文化知识更好地传播,吸引世界各地更多的游客来黔西南,了解关于兴义的地质故事。”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省级劳动教育基地:校内校外与黔西南的艺术之约
近日,“舟行岸移·布染一尘”贵州民间蓝染工艺美术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课程汇报展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省级劳动教育基地举行。
基地周围是教学楼、运动场,正因如此,汇报展也非常自然地落入了校园日常,如“校内艺术馆”,创造了一个师生紧密联系的艺术环境。
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世界地质公园、人与非遗、多彩贵州、高山流水觅知音等板块,展出200余件艺术作品和主题文创产品,构建独特的视觉语言,展示现代蓝染的工艺之美与独特创意。
期间,以贵州龙、海百合等为创作元素的蓝染作品吸引了众多目光。虽然是一场短期的校内展览,也被期许能在传承传播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文化、彰显城市精神品格、构建艺术与本土文化对话互动空间上体现价值。
展览后,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
学子们从地质公园汲取灵感,探索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元素与当下艺术表达之间的传承、融合与创新,为视觉设计教育、学习和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与深度。
一进入博物馆,学子们就被眼前琳琅满目的化石展品深深吸引。随着参观的深入,通过博物馆的专业解说和互动展览,学子们不仅了解了展品背后的地质故事及科学价值,还从视觉设计的角度进行了观察与分析,记录下了触动心灵和激发灵感的瞬间。
师生沉浸在展厅空间中,一窥繁盛与兴旺,过去、现在、未来,无论是展品的布局、灯光的运用,还是信息传达的方式,博物馆成为古今交融、灵感迸发的审美空间,都成为学子们设计实践环节的参考。
“这次活动还是我们的美术馆博物馆参观课程。之所以我们选择到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来参观学习实践,是基于我们的蓝染课程汇报展,其中关于世界地质公园元素的主题和作品,让很多同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所以同学们积极参与此次实践活动。”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负责人温婷博士表示,学校与地质公园友谊深厚,希望依托省级劳动教育基地以专业的蓝染展览和读书会庆贺兴义入列世界地质公园,普及地质知识和设计专业知识,“我们还期待通过‘舟行读书会’进行集中阅读设计类经典书籍的同时,带领师生走出校门,让读书、学习、实践的形式更多元,内涵更丰富。”
温婷与学子将自己制作的蓝染贵州龙作品赠与博物馆,期待通过视觉艺术为贵州龙寻觅更多知音。
黔西南州博物馆:拓印“贵州龙”感受古生物化石魅力
祥龙辞旧岁,金蛇启新程。近日,特意来到黔西南州采风的天津游客孙筠巧遇了黔西南州博物馆“贵州龙印·新年新迹”拓印活动,与贵州龙拓印迎新,进一步感受非遗+地质之美。
活动中,他跟随黔西南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了解贵州龙的发现、重要科学价值及拓印的起源、技巧和拓印在文物保护、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他润、扫、蘸、拓、揭一步一步,将贵州龙的神韵拓印于宣纸之上,并将其与新年挂历装裱,收获自制的新春之礼。
“没想到兴义能有这么深厚的历史,我也是借这个机会来到兴义学习,祝愿兴义龙腾虎跃,金蛇狂舞,生机勃勃。”孙筠表示,通过拓印感受了古生物化石魅力,兴义文化和珍贵的贵州龙让他感觉新奇。
全程参与了地质公园申世工作的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温谦谦对贵州龙情意深厚,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独特的体验。
“将拓印和贵州龙结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好。我是研究贵州龙的,我通过利用软件已经画了上百条贵州龙了,但是拓印贵州龙是我第一次体验,真的非常新奇。”温谦谦分享道,“贵州龙被发现的时候被称作‘四脚蛇’,所以我觉得贵州龙可以作为龙年到蛇年最好的一个存在,从贵州龙到‘四脚蛇’,从传说到科研文化的转变,从想象到实际落地,我觉得拓印活动完全可以传承展现这一特点。”
连续两年,从文物到化石,观“龙”又寻“蛇”,黔西南州博物馆以拓印等非遗主题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参与,近百名家长和学生在近距离接触拓印文化的同时,领略了非遗技艺与文博、地质融合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