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1版:报纸封面 -> 贵州高校让“知识”变成“资产”

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

贵州高校让“知识”变成“资产”

2025年02月05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六盘水师范学院孔德顺教授带领团队在实验室。

    本报记者 何登成

    如何让“知识”变成“资产”?

    贵州大学矿山顶板灾害防控预警成套技术、采动巷道围岩释能主控技术体系分别以1100万元、1000万元达成转让,技术被赋予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贵州民族大学成立北京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磷化集团“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室,“民大、名校、民企”的新模式带来了“新机遇”;

    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学院多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贵州20多家煤矿企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到了“生产线”……

    2024年,贵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硕果累累,一项项藏在高校里的科技创新“富矿”正在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

    出台方案明确目标

    实施成果转移转化专职人才培养行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建设行动、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行动…… 《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提升行动方案 (2024-2026年) 》明确了到2026年的各项目标——

    选聘20名左右“成果转化导师”;培养50名左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化服务专职人员;布局建设5个左右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站;培育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5项;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额突破6亿元。

    “高校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摇篮,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首批贵州省高校成果转化导师、贵州星硕铭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涂汉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既解高校之困,又纾企业之难,一举双赢。

    涂汉表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高校应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政府要出台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快建立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化队伍,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作为一家从大学科技园里走出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贵州星硕铭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贵州大学科研平台,研发的矿山废水被动处理技术体系,实现了矿山废水治理的行业领先,让企业在业内形成了核心竞争力。这也是贵州大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动案例。

    “以赛促转”点燃热情“以改促转”释放活力

    一场比赛如何激发贵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热潮?

    历时三月,2024年“智赋杯”第一届贵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落下帷幕,共吸引贵州50多所高校、285个项目参与,项目内容涵盖生物医药、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现代农业以及文化旅游等领域。

    搭建展示平台、丰富转化渠道、给予资金支持……大赛组委会还邀请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专家,为参赛团队提供包括商业计划书撰写、路演技巧、转化实务、股权结构设计和产品推广等方面的专项指导。

    “以赛促转”点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热情,“以改促转”同样释放着活力。

    5500万!创下六盘水师范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金额历史新高,这得益于贵州深入推动省市(州)共建本科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从“共建”到“省管”,9所市 (州) 省属高校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仅2022年—2023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四种方式共签署科技成果转化合同904项,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13519.03万元;签订产学研合同768项,合同金额12763.78万元。

    在贵州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一汪春水。

    在政策激励下,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交易额高速增长,从2016年的2400万元增长到2023年1.2亿元,产生了一批科技人员担任股东和高管的创新型企业。

    尤其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团队“脑血管介入手术模拟系统”成果以知识产权作价1000万元入股企业共同组建新公司,成为贵州首次采用“技术股+现金股”的方式进行科技转化。

    率先在贵州高校成立技术转移机构,专职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制定出台 《贵州医科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管理办法》《贵州医科大学关于教职工从事科技创新兼职、离岗创业管理办法》 等制度,形成了一批堵点化解的基本标准……“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试点示范项目”获2022年度“贵州省综合改革示范奖”,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贵州医科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涂波表示,要让科技人员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企业知道科技人员在研究什么,在科研与应用间架起沟通的“桥”,形成校企之间良性的互动。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牛鼻子’。”贵州师范学院院长韦维表示,2024年,学校积极推进科研组织模式改革,设置高层次人才、科普、高质量学术交流项目等专项项目,完成校级科学研究基金、知识产权、科研会议费、科研平台团队等管理办法的修制订工作,改革简化纵向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审批、优化科研服务地方审批、推进科研审批业务信息化、简化科研采购审批等举措,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

    制度建设上“破题”平台建设上发力

    “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是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老大难”。

    贵州通过出台 《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改革措施》《关于支持高校院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和岗位的意见》等,从制度建设上率先“破题”。

    建成启用集成果展示、技术交易、企业孵化、融资路演等功能于一体的贵州技术交易市场,在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目前,已入驻45家科技服务机构,线上平台已入库4553项科技成果,举办产学研对接等活动51场次,促成技术交易48项。

    推动技术合同应登尽登,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持续加强登记服务体系建设。截至2024年底,预计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达570亿元、同比增长18%。

    2024年,贵州省科技厅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富矿精开”等重点领域立项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省内企业转化应用省内外高校院所技术成熟度较高的重大科技成果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