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3D扫描仪等教具一应俱全
“创客工作室”点燃学生“创新火花”
![]() |
![]() |
学生测试作品。 |
![]() |
创客工作室。 |
本报记者 罗秋红
走进毕节黔西二中的创客工作室,这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科技创新教具和专利作品,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3D扫描仪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墙上挂着的、桌上摆放的,都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创意作品,处处充满了“小心机”。
2015年,黔西二中启动科技创新教育,并成立创客工作室。作为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教师刘发馥依托创客工作室,组织项目和开展各种实验,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引导学生动手创造发明。
“每天跟学生在创客工作室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和科技实验研究,看到他们爱上科学、爱上创新并收获进步,就感觉教育坚持有了动力。”刘发馥说。
近年来,黔西二中坚持科技创新教育办学特色,以“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为基本思路,作为贵州省社区益民项目工程示范点,创客工作室承担学校创新教育教学任务、实训任务、创新项目任务的培训,并为学校提供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研究服务。通过组建人工智能、3D创意编程、机器人编程与组作、梦想与创新等社团,让学生开拓科技视野、培养科技兴趣。
科技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刘发馥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科技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兴趣,纷纷加入创客工作室,一起探索科技的奥秘。
“课余时间我经常到工作室来练习,在与搭档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不少奖项,希望未来能成为国家科研人才的一员。”学生邵雨涵是创客工作室的老学员了,凭借在科技创新课中学到的技能,她多次在省、市各项机器人大赛中获奖。
创客工作室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火花”。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和创作。无论是对电子电路充满好奇,还是对机械结构有着独特的见解,抑或是对编程有着浓厚的兴趣,都能在这儿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从基础的理论知识学起,逐步掌握各种技能,然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不断尝试改进,最终创造出一个个充满创意的作品。
《现代城市井盖创新设计》 《一种家用太阳能电板提升效能的改进设计》 《现代城市道路防攀爬分隔栏杆创新设计》 《基于人工智能管理学生用学习台灯设计》 ……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展现了创客们的创新精神,也诠释着科技的无限魅力,工作室让脑中的创意想法得以实现。
去年12月,学生徐俊杰发明的“一种自行车车架”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其精心设计的6连杆结构车架,攻克了当前国内赛车车架在整车构架中存在的避震效果不佳、刹车干扰严重、承载性能薄弱等难题。
“随着自行车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对自行车车架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崎岖路面和长时间骑行中,车架的稳定性和避震性能成为关键因素。设计一种既稳定又具有良好避震性能的自行车车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徐俊杰把生活中的观察思考与创客工作室的学习相结合,将想法付诸于实践。
“期望将来能将这项专利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于社会。”徐俊杰说。
工作室的成立使学生们近距离接触科技,爱上科学,爱上创新。“很多学生依托这个平台,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创新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刘发馥感叹,这些年与学生们在创客工作室这片天地一起学习、研究、设计,同步成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自科技创新教育启动以来,黔西二中学子在参加省、市各级科技创新大赛中先后荣获国家、省级各类奖项200多人次,部分学生的发明创造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校长徐进介绍,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是黔西二中的特色教学内容,通过开设 《创新思维训练》 课程,讲述创新思维方法和科技前沿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展示机会,以实在的课程教学,真正的项目实践,助力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希望通过将工作室继续做好做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以创新要素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刘发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