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5版:两会特刊 -> 他们,为成长之路带去温暖与力量

他们,为成长之路带去温暖与力量

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何文刚在课堂上。

邓晓梅介绍学校发展思路。

谢迎春正在给学生上课。

万冰琳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活泼的春天。

张晶给学生上音乐课。

晏开伦与老师探讨学校发展规划。

    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何文刚: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本报记者 杨凯

    在遵义师范学院,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科研与教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发展注入动力。他就是工学院副教授何文刚。

    何文刚拥有很多头衔: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科学院博士后,贵州省第七批“千层次”人才,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

    依托自身深厚的学术底蕴,何文刚主要从事着造山带及盆地变形演化以及黔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等物理模拟研究,成就斐然。

    2024年,何文刚提前一年成功结题贵州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并获得优秀评级,申报的人才团队项目入选学校培育项目,在 《人民长江》 发表滑坡变形演化机制论文,与国外学者合作在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刊发褶皱-冲断带成因机制研究成果。

    自2024年4月遵义师范学院成立“富矿精开”服务团队以来,作为团队成员的何文刚积极参与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合作研究,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及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相关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广泛报道,实现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近期,他又接连获得“松辽盆地北部重点区带构造变形机制物理模拟”与“东海盆地平湖凹陷构造物理模拟”两项横向课题资助,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离不开团队间的交流协作。2024年以来,何文刚在中山大学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作“逆冲推覆构造物理模拟”报告,到国土资源局油气调查中心作“逆冲推覆构造成因机制研究”报告;邀请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教授Fernando来华,共同开展龙门山、横断山野外地质考察;参加地质深时国际会议,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三校联合构造地质学研讨会,与同行相互探讨,拓宽视野,推动科研工作开展。

    此外,何文刚还被聘为贵州马幺坡矿业有限公司地质顾问、中国地质科学院项目专家,实现了学术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在教学一线,何文刚同样表现出色。在“工程地质”与“隧道工程”课程教学中,他创新教学方法,将科研实践与学术知识相融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专业人才,真正贯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范品德。

    何文刚在本年度担任2024届土木工程专业2个班级的班主任。科研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他也不曾忘怀自己的学生,悉心指导学生毕业就业,助力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去向落实率高达9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明翠微小学执行校长邓晓梅:用“三名工作室”引领教师队伍成长

    本报记者 何雨家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贵阳市南明区翠微小学的校园里,琅琅的书声、绽放的笑脸、运动场上、游泳馆中矫健的身影,无不让人感受到这所南明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建学校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我始终坚信,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基础教育,是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一步,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翠微小学党支部书记、执行校长邓晓梅说。

    翠微小学自2020年9月开办以来,一直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美育美、爱美求真,五育融合、多元发展”的办学特色,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我们结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对教师备课、教学、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评价反馈以及教学研究等环节的指导,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达到最佳效果。”

    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翠微小学聘请了教育专家担任学校的科研副校长,立足“教与学”“教与研”,帮助教师树立全学科、全学段的质量意识。同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学校“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个区级“三名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实现教师“课堂实施能力”“数字素养能力”“课题研究能力”“教师成长能力”“团队战斗能力”的全面提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追求卓越的教师队伍。

    在教育创新方面,翠微小学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断夯实翠微小学“1+3+X”课程体系,打造精品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南明区“2024年中央电化教育馆领航社素质课应用试点项目”的试点学校之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此外,该校还从特色校园文化打造、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多个维度发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公平的教育服务。

    “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实现自己的梦想。”邓晓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驻黎平八中支教教师谢迎春:对学生言中有爱 让孩子眼中有光

    本报记者 王军 特约通讯员 陈世婕 张明辉

    “打开测试卷,昨天我布置的作业完成得如何?”

    眼前正在给学生们讲解英语试卷的老师叫谢迎春,来自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第三中学。2024年8月,谢迎春响应国家东西部协作号召,主动请缨到黔东南州黎平县第八中学支教,有着25年教学经验的她,立志用自己积累的先进教学模式助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我会按照课标的要求,深度研究中考题型,突出重难点,有目标有规划地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言中有爱,进行班内的分层教学、赏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为提升学校英语学科教学水平,谢迎春来到黎平八中支教后,除了担任两个班的英语科任教师外,还兼任学校科研处副主任、英语学科指导老师。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英语老师,谢迎春不仅擅长于引导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还会给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同时根据学生英语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不同,她会因材施教,一一辅导解答,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和肯定。

    “谢老师的课堂是互动式和趣味性并存的,这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氛围变得和谐融洽,同学们都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学生罗鸿德说。

    在教育教学中,谢迎春把多年积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主动分享给八中教师,与大家共同探讨,一起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我主要通过和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开设讲座上示范课的形式,对班级管理、英语课堂教学等方面和教师们进行沟通和分享。”

    支教以来,在英语教研组教师及谢迎春的努力下,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专注度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面对未来教学路,谢迎春说:“师者如光,虽微却能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明萃元小学教师万冰琳:每个孩子都是活泼的春天

    本报记者 郑青

    近日,贵阳市南明区萃元小学的万冰琳老师向记者分享了她的家访故事,从中探寻到教育的全新意义与价值。

    万老师坦诚道,随着教龄渐长,自己曾陷入教学惯性,目光多聚焦于学生的校内表现。然而,一场家访活动,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就像 《小王子》 中的玫瑰。而家访,让我真正触摸到了他们独特的灵魂。”

    在这次家访中,万老师逐一走进三十多个孩子的家庭。一踏入家门,扑面而来的便是家人对孩子无尽的关爱与殷切的期望。作为教师,同时身为母亲的她,对这份情感有着更为深刻的共鸣。在交流中,她耐心倾听家长讲述孩子在家的种种趣事与点滴成长,也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对孩子的观察与期望。

    在这个过程中,万老师发现了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一面。有的孩子沉醉于书法世界,有的痴迷于音乐海洋,有的则遨游在阅读天地。“我眼中不再只是班级里那一群孩子的模糊轮廓,而是一位位个性鲜明、光芒四射的独立个体。每个孩子,都是活泼的春天!”万老师感慨地说道。

    “教育本就是很复杂的孕育过程,儿童成长很难用机械态的观点去评判。”万老师微笑着说,每次家访结束告别时,心中都满是不舍,同时又满怀期待,期待着新学期与孩子们重逢,共同书写更多成长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安顺凤仪小学校长张晶:承凤仪文脉 铸黔中名校

    本报记者 熊江睿 高志杰

    “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为我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指明了工作方向,我将研学细读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找到工作方法,更好地做好学校工作。”安顺市凤仪小学校长张晶说。

    凤仪小学始建于1906年,源于安顺“凤仪书院”。“作为凤仪书院的延续,我们以‘先贤文化’为学校的主要文化,以‘承凤仪文脉,铸黔中名校’为发展愿景,用实际行动传承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张晶说,近年来,凤仪小学创编了《凤仪三字经》《凤仪赞》等朗朗上口的诗歌,自创了融入学校一训三风的《凤仪武术操》,编排了融合中国四大名著元素的课桌舞 《四书童梦》 以及校园课桌舞 《读书郎》 等校本课程,举办古诗词诵读、中英文诗词大赛、每周三汉服日、古文群文阅读等活动,开设书法、小主持人、古筝、武术等兴趣课程,以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还依托‘红领巾奖章’‘凤仪之星’‘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活动,给予每个孩子精准的肯定与鼓励,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助力他们成长为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少年,为未来肩负强国重任筑牢根基。”张晶表示。

    张晶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借助贵州省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打破校际、区域的教育资源隔阂,构建起资源共享、教研协作的桥梁,让教师的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也从被动转为主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蔚然成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镇宁思源学校校长晏开伦: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本报记者 熊江睿 高志杰

    “今年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扎实抓好美育、劳动教育,提升身心健康水平。’这为我们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安顺市镇宁自治县思源学校校长晏开伦说,他们学校制定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布置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极开发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课后延时服务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关心和关爱学生的成长。如学校红领巾禾苗诗歌小社团通过‘诗教’育人理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认可。”晏开伦说,通过诗歌创作解决孩子们缺乏心灵关注和情感表达渠道的问题,让学生自信自强、健康快乐成长。

    “我们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学生在校园内外的行为标准,从日常的文明礼仪、上课纪律到课间秩序、校园卫生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规范要求。”晏开伦说,学校坚持德育为先,全面塑造学生良好品格,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我们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教育专家、学科带头人等来校举办讲座、开展示范课教学,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研讨会和教学观摩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晏开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