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让“花朵” 向阳而生

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德江县第一中学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本报记者  杨凯

    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心。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每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也纷纷就此提出建议。涉及机制建设、社会管理、家长教育等各个方面。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省委、省政府多次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集合各级有关部门力量共同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探索呵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路径和方法,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如何让“花朵”都向阳而生、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的贵州省人大代表、安顺市民族中学教师李朝敏和省政协委员、海之源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专家陈昌海,且听他们条分缕析,娓娓道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人大代表李朝敏:

    关注学生“心”事需要多管齐下

    “正视学生的‘心’事,不仅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资源均衡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谈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省人大代表、安顺市民族中学教师李朝敏开门见山。在她看来,青少年面临各种各样的青春期困扰、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内驱力不足、生活没有目标等问题持续存在,这些问题得不到正确处理或是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将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了使青少年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李朝敏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是从省级层面统筹,加大对心理健康人才的培养,增强学校心理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议加大心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加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人员、让心理专家深入校园,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重要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媒体的功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家庭教育进行正面的宣传引导。建议采用多种方式,比如长期开设《家庭故事》、《心理健康》 小专栏,讲好家庭故事,弘扬家庭美德,帮助家长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做好心理建设,为解决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创造条件。

    三是加强社会管理,肃清社会干扰源。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社会上的不良导向会冲击青少年未成熟的心智,形成错误心理暗示。建议各相关职能部门把加强社会环境、网络环境的监管作为常规工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防患于未然,激发青少年的内驱力。

    四是从省级层面加大立法调研力度,提高立法和政策制定的质量。心理健康涉及青少年隐私不便公开,如何判定严重程度?判定之后如何处理?建议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时加大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调研力度,增强调研的实效性,制定统一的衡量标准和处理办法,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据悉,省教育厅正在部署加大对心理健康人才的培养,建设学校心理教师师资队伍,建立心理健康分级管理体系、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平台等,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和完善社会支持服务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政协委员陈昌海:

    家校社协同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具体建议是什么? 怎样提升家长群体心理健康水平? 怎样有效解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面对记者抛出的三个问题,省政协委员,贵阳海之源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心理咨询专家陈昌海委员一一给出了答复。

    陈昌海在心理健康领域从业20多年来,主要面向社会提供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企事业机关心理讲座等各类服务。截至目前,已服务各类客户10多万人次。

    陈昌海表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有效”。在他看来,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面窄,学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接受的培训少,导致理解不到位。另外培训更多是理论讲授,缺少实操训练,围绕具体心理问题的解决训练。所以学校心理教育要紧扣效果和实际操作这两个关键。

    陈昌海认为,社会应该通过宣传让大家有正确的心理健康认识,而心理咨询不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恰恰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家庭教育则是如何给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壤。提升家长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也越来越重要。

    “每个家庭必须重视心理健康,现在的孩子在物质需求满足后,心理需求是最主要的,很多家长不能给孩子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引导,导致孩子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家长不要把心理问题等同于道德问题,觉得孩子有心理问题就是懒惰、矫情和借口,家长要正视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就像身体感冒,重视就能解决,忽视就可能加重。”陈昌海建议,家长应该要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处理家庭关系的方法。

    校园欺凌行为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最不想看到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怎样有效解决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陈昌海认为,对被欺凌者要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被欺凌后容易产生无力感,心理安全感遭到破坏,不再信任他人,有些会产生无助情绪,进而变得抑郁、躁狂,所以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疏导情绪,提供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在心理辅导中和心理咨询师建立人际链接,产生心理希望。

    对欺凌者也要进行心理疏导,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犯错误一方就完全不顾欺凌者的心理。往往这些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或者都是一些问题家庭。

    “另外,处理欺凌事件,一方面是让欺凌者吸取相关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再度发生。另一方面也是给被欺凌者一个交代,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重建对社会的信任。”陈昌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案例

    铜仁打造“同润仁心”心理健康品牌

    2024年12月,铜仁市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被多家央级和省级媒体报道,其打造的“同润仁心”心理健康品牌获得了良好成效和多方认可。

    近几年以来,铜仁市教育系统积极探索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打造了具有铜仁特色的“同润仁心”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在铜仁,心理问题不需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成为主流共识。因此,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同润仁心”教育品牌逐渐形成。

    “同润仁心”,“同”既是铜仁市的“铜”字谐音,也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意思;“润”则是用科学的教育滋润学生心灵,让健康成长的学生今后能够润泽一方土地;“仁心”里面既有铜仁的“仁”字,也是让学生拥有一颗健康、仁爱之心的意思。“同润仁心”是一个“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家社协同、学校 (单位) 负责、青少年参与”的工作机制。

    铜仁市按照市、县 (区)、校、班、寝这一“梯级”,进行了垂直学生心理健康预防教育部署,形成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正规化。

    市级层面,2023年10月成立了铜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2024年10月成立了铜仁市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中心。两个中心分别就全市学生心理辅导和危机预防开展业务指导、提供决策咨询;县级层面,思南县明确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石阡、思南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玉屏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或指导本县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为全县中小学生提供必要心理辅导。此外,思南、德江、玉屏均建立了县级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切实促进本县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工作;碧江、印江、石阡均与当地医院联合,开展了学校、医院协同心育工作;学校层面,截至目前,铜仁市93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8所高中已全部配备心理咨询室。

    除了垂直梯级的建设,横向拓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也是铜仁市教育局重点投入和特别关注的。

    首先是开设心理健康校本课程。超过30所高中在非毕业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班每周一次课;部分初中和小学在5年级及以上班级开设心理健康课,各校研发的校本课程资源超过100套,课程形式各具特色;其次是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几乎全部学校都积极开展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兴趣小组、节会活动,通过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再次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后是探索开展校家社医协同育人,铜仁市教育局依托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紧密联系政府、社区、医院,探索建立了“心联体4466”服务模式,以政府主导、医院搭台、高校助力、学校受益为“四个特征”,创新“四个一”工作体系 (即建设一个“全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组成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联合体”,培育一支专业“心理师资队伍”,为一批有需要的学生提供高质量心理健康服务),形成学生心理辅导、师徒制师资培训、心育课程培育、心理监测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宣教“六个工作机制”,推动开展政府民心、社会齐心、校园安心、教师放心、学生舒心、家庭护心“六心工程”。

    “强化垂直建设+优化横向拓展”形成了铜仁市打造具有铜仁特色——“同润仁心”心理健康教育品牌的基础,也成了铜仁市心理健康教育继续努力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手记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事关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从世界范围来看,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全球病”,正逐渐从成人、职业群体扩展延伸至青少年学生群体,日益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

    要想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多维度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但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特点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套科学的心育体系。

    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在贵州,随着各地方多方力量携手,教育系统担当心育主力军,各项工作扎实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举措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助力青少年阳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