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2版:两会特刊 -> 聚焦“三个大抓” 教育全向发力

聚焦“三个大抓” 教育全向发力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吕国富

陈前林

兰珩

    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

    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贵州教育在行动。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多位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围绕高教职教如何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认为,应紧密结合地方发展需求,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项目落地和招商实效,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政协委员吕国富:

    落实“三个紧盯”答好赋能发展“关键题”

    本报记者 肖知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投资效益,突出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贵州教育在行动,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命题。高校主动融入‘三个大抓’,必将迎来大的作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省政协委员、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吕国富说,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一体化发展的龙头在高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的先天禀赋和职责使命。

    如何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吕国富介绍,贵州民族大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实践路径是“三个紧盯”。

    紧盯“学科建设”,把服务贵州产业发展的“势”蓄起来。围绕主战略主定位,聚焦产业需求全力应变、主动求变,积极响应“理工科强化行动”,紧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学科布局、面向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谋划专业学科重组。申报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获批,有效填补了民族类高校尚无物理学博士点的空白;理工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占比提升至54.5%;将学校83个本科专业优化调整为63个,理工科招生人数突破招生总人数50%。

    紧盯“平台创新”,把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的“台”搭起来。着力构建产学研融合发展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企业发展的项目做实。成立北京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磷化集团“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室,打造了“民大+名校+名企”(3M工程) 创新模式。目前,创新实验室千万资金支持的磷矿绿色资源化利用联合攻关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有望在推动贵州省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新突破。

    紧盯“‘人’‘财’倍增”,助力大抓招商的“火”旺起来。坚持人才兴校战略,抢抓组团式帮扶机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产业型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原则,持续提质“引培用留”工程、做好“柔引”文章,近年引育产业所需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的专家人才近百人。省委、省政府支持贵州民族大学整合校区资源后,办学条件极大改善,实施“人”“财”倍增计划,本、硕、博办学规模增长空间较大,为“六大产业基地”建设、新兴产业招商引资、校企合作、发展产业学院等提供高端智库支撑和强大人才储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人大代表陈前林:

    深挖科技成果“富矿”汇聚经济发展新动能

    本报记者 肖知潞

    今年,贵州明确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如何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省人大代表、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陈前林介绍,贵州大学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为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其中,陈前林团队重点开展的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治理和资源高效利用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就是贵州大学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之一。

    陈前林介绍,其开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水/无水法湿法磷酸联产无水石膏”工艺技术由贵州大学和贵州立方微晶科技有限公司在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成果转化,正在建设行业首套产业化示范装置,该项技术可减少20%的磷石膏排放量,实现磷石膏中磷和氟的高效回收,产生的无水石膏可直接作为产品在建材、高分子材料等领域进行应用。同时,开发的煤矸石无害化处理专利技术,已转让给贵州的企业实施转化应用,目前正在建设相应的示范装置,该技术可实现中高硫煤矸石的无害化处理,对煤矸石的治理具有积极意义。

    “针对磷石膏应用中的相关标准欠缺的行业现状,我们正在与贵州磷化绿色环保产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制定《高分子材料中磷石膏的测定方法》标准,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陈前林说。

    而这只是贵州大学不断提升科技竞争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产业的一个缩影。

    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富矿精开”,贵州大学组建大团队,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坚克难,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为贵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24年,贵州大学的理工科获得国家授权专利超过500件,成果转移转化项目520余项,到账经费1.77亿元。创制出环吡氟草酮、氟草啶和三唑磺草酮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新品种,引领了绿色农药行业创新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与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4家头部企业实施一批富矿精开成果转化落地,其中技术转化经费超千万元的技术成果有5项。《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 全面助推贵州省高质量乡村振兴》入选教育部首批“十四五”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典型案例。以第一单位获2023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奖22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Feck-an Michal获省科学技术合作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省政协委员兰珩:

    用好资源平台 建立校企命运共同体

    本报记者 侯帮虎

    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高校如何发挥专业优势,助力贵州经济发展? 省政协委员、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兰珩介绍,贵阳职院近年来以省级“双高”院校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彰显省会职业院校担当。

    兰珩介绍,为服务贵州十大产业布局,贵阳职院通过优化调整专业布局,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两个专业群为核心,以城乡规划建设、旅游文化、数字经济三个专业群为支撑的“两核心三支撑”专业群体系。

    此外,学院领导通过深度“访企拓岗”,走访中国铁路成都局、太原局、昆明局集团公司,宁德时代、吉利汽车等省内外优质企业200余家,近年来新开拓用人合作单位127家,构建拓展高质量就业市场及高效衔接运作工作体系,55%以上的毕业生“留筑就业”。“我们与宁德时代、吉利汽车等29个企业开展学徒制订单班,‘订单’毕业生就业人数已达809人。”兰珩如是说。

    “用好各类平台资源,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建立真正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兰珩表示,贵阳职院依托贵州山地民宿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民族文化教育实训基地(贵州五彩黔艺博物馆)等“金基地”,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开展旅游类人才培训5000余人次。通过贵阳市装备制造及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贵州省材料基础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服务平台,服务重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的深度互动,服务企业203家,助力企业提质增收2000余万元。